最近,短视频平台上“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系列火得令人猝不及防。有人摆着摊卖卤串,镜头一转间,回到重点大学毕业那一天;有人抱着孩子、蓬头垢面,BGM一响,少女时期青春洋溢的美照登场;还有人从医护工作者转行当货车司机,感慨“热爱不一定合适,生活总得继续”……
很多网友“惊掉下巴”的同时,也开启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以前是干嘛的”等回想,还有一些网友对当下产生了迷茫、焦虑的情绪。这看似不经意的表达,为何能引发如此汹涌的集体回响?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充满变化的人生?
一
人们步履匆匆时,总会不时回望来时路。抚今追昔的人多了,便诞生了这一条条网络热梗,掀起了一股股翻拍热潮。
有人跟风玩梗,试图展示曾经的“体面”。奔跑着生怕超时的外卖小哥,原来曾是晚会上落落大方的主持人;在团播镜头前跳舞的人,也可能曾是身姿矫健的运动员……他们当下大多从事世俗标准上看来不够“体面”、不够“稳定”的工作,却都有“拿得出手”的过去。
也有人用过往的明媚揶揄当下平淡的生活。与当妈妈后“全天候带娃”的憔悴对比,曾经的自己活力四射、笑靥如花,或是有着当过律师等“纯纯大女主”的人生经历;而几年前还是“连头发丝都闪着光芒”的清秀少年,如今可能已是头发日益稀疏、体重稳步增长的中年人,眉眼间满是疲惫,只好自嘲“男人的花期真的很短”。
这些视频里的“反转人生”,让不少网友深感破防,有人感慨“简直是魔幻现实主义”,有人高呼“书白读了”,也有人质疑是“资本”操控“剧本”,是干扰年轻人职业选择的“流量游戏”。字里行间,多少带了点对“明珠蒙尘”的惋惜和对“时间能改变一切”的慨叹。于是,热热闹闹中、争争嚷嚷间,这个话题的热度越来越高……
二
互联网上层出不穷的热点让人眼花缭乱,一句“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缘何拨动了大家的心弦?
几十秒的视频画面里,“曾经的我”与“现在的我”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身份对比带来的冲击感、割裂感是吸引受众眼球的“钩子”。比如,有传统意义上高学历、光鲜工作与自由职业、平凡岗位的对比;有“不识愁滋味”的少年阶段与“肩上担千斤”的中年阶段的对比;有“专业对口老本行”与“转行转得很彻底”之间的对比;有“职场精英”与“全职妈妈”的对比……这些反差往往遵循着“大起大落”的叙事结构,让人“猜到了开头,却猜不中这结尾”,制造出直观的反转冲击。
也有网友由此感受到了快节奏生活下的“恍惚”。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很多时候我们都被嵌入一个个明确的社会角色与身份标签,被各种责任、期待推着走,职业变化快、身份堆叠多,只顾得上应付“点状”的眼下,无暇回望从过去到现在的“线性”历程。
因此,当过往的记忆像“走马灯”一样闪过时,便容易产生“恍若隔世”之感,一些看似很遥远的过去,仔细想想也许就发生在几年前。此时的一句“差点忘了”,也许唤起了自己对时光飞逝而过的惋惜,也可能是对“糊里糊涂又过了几年”的百感交集。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它暗合了很多人“理想与现实拉扯”的处境。短短视频,浓缩百态人生。翻看这些人生故事,不难发现“曾经”总是对应着可期的向上路径、向往的职业选择、意气风发的少年梦想等,而“现在”则多了几分与现实交手后的妥协、困于琐碎日常的无奈。虽说这些都是个体选择,能自洽便好,但现实中,经历了落差还能坦然自洽并非易事。看着视频,不禁让人联想到自己,由此形成情感共振。
三
那么,从“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引发的集体狂欢中,我们又能延伸出哪些思考?
这一话题刚火起来时,网友们分享了各种人生经历,展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流动的可能性。但到了后期,热度、流量的“大头”却更多偏向于那些擦边博主、夜场人员,引得不少网友调侃“如今985男,不如酒吧舞男”“想换个小众点的赛道,却发现人已经满了”,也有人借机渲染“读书无用论”,鼓吹“捷径至上论”,甚至刻意制造“高学历不如高颜值”“努力十年不如直播一夜”等对立话题。
此类论调与内容,把多元的社会评价窄化为外貌、身材等浅显的维度,助长了浮躁的风气,更消解了脚踏实地、持久耕耘的意义。这种偏离主流价值的导向,难免会对年轻人的职业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在娱乐之外多几分警惕。
“差点忘了”系列也引发了关于“人才浪费”“教育贬值”等话题的讨论,可这类观点首先有个预设:人生就该像设定好的轨道,一路笔直轰鸣到终点才算“正确”。可是,在一切都加速迭代的今天,命运的轨道会不断分叉、交织,“流动”成了常态,“一条路走到底”并非唯一选择,也不一定是最优选。那句轻描淡写的“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未必都是失意的惘然,也可以是心境的释然。
人生海海,何必困在单一的剧本里?拥抱变化,允许“换乘”,乐于“刷新”,当我们在新的土壤里扎根生长、舒枝展叶,“忘了”恰恰说明新的篇章足够鲜活,这就足够了。
或许有人正从事着与所学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工作,或是正埋头于枯燥而繁重的岗位,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也曾怀疑:“以前学的、练的,是不是都白费了?”但人生之路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二选一,那些看似走远的“以前”,始终在以一种微不可察的方式,塑造着今天的你我。比如,当过老师的转行做销售,表达和控场能力都是绝佳优势;在急诊科练就的快速反应和抗压能力,能让一个新手主播在突发状况下稳住心态。
“差点忘了以前是干嘛的”的集体感慨,像是一次社会情绪的集中释放。有人自洽着寻了几分对当下的认同,有人遗憾着追忆往日的荣光。其实,来时路上流过的汗水、踏下的足痕不会消失,因为,就是它们使得我们成为我们。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