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毕业X件套”套住了谁

字体:
—2025—
07/19
12:34:03
2025-07-19 12:34:03 来源:浙江宣传

  最近,录取通知书陆续寄出。高考考生们在经历了查分的紧张、填志愿的纠结后,终于在“靴子落地”时松了口气,开始享受假期与此同时,一场消费拉锯战也随之开始。

  手机、电脑、旅行、医美、驾照……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称之为“毕业X件套”。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给予孩子们的奖励,有从简单的犒赏异化为攀比之势。若真的整套置办下来,花费动辄数万元,对不少工薪家庭来说不算小数目,令本该温馨美好的毕业季多了几分焦虑与压力

  不禁要问,这种被商家精心炮制、经社交网络持续加码的“毕业X件套”,究竟是在庆祝成长,还是在绑架亲情?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一

  “毕业X件套”这个说法,原本带着几分调侃,在经过社交平台发酵后,却成了许多准大学生心中无形的“毕业准则”。其构成大抵逃不开以下几类:学习刚需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技能提升型,如考驾照;娱乐体验型,如毕业旅行、医美项目、高端电子产品,等等。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置办与否,而在于边界的模糊与标准的不断拔高。

  比如,从“够用”变“顶配”。手机从基本款变成非最新旗舰款不买,笔记本电脑从满足学习软件运行,变为追求游戏性能、轻薄设计的高端产品,等等,让原本实用导向的购买需求变了味

  又如,从“可有”变“必有”。一次长途旅行、一套价格不菲的医美项目,这些本非大学生活的必需品,却在社交媒体的渲染和同侪压力的裹挟下,成了“别人有我也要有”的标配项目,仿佛缺了就不完整。

  当这些清单被捆绑打包,贴上“毕业X件套”的标签被广泛传播后,其总价便轻易突破万元甚至数万元。对于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这是一份较重的经济负担。于是,矛盾爆发,有的孩子在攀比心和虚荣心驱使下,将“毕业X件套”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一旦父母无法满足,怨气便涌上心头。那句刺耳的“生养不是恩,托举和兜底才是”,便是这种心态的极端写照。

  在值得庆祝与期待的毕业季,这份被过度定义的清单却成了考验亲子关系的测试卷令不少人感慨不已

图片

网友对“毕业X件套”的看法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

  经历过高压备考的孩子,渴望释放与补偿是人之常情。“苦了三年,还不能享受一下吗”的心态,加上对大学生活的憧憬,让一些人长期被压抑的物质欲望在“解放”时刻集中爆发,将这种情感补偿简单等同于物质满足。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部分孩子对家庭付出的艰辛缺乏真切认知,对必需品与奢侈品的认知也相对模糊,因此对“毕业X件套”的索取变得理直气壮,认为父母理应为自己付出

  不过,“毕业X件套”的困局,不是因为一些孩子单方面的任性,而是多重原因交叉、叠加所导致的

  例如,一些商家深谙营销之道,将高考结束这个人生节点包装成消费狂欢季,一部顶配手机被粉饰成“自由的象征”,一次奢华旅行被渲染为“视野的开拓”,这种将物质消费等同于身份认同或精神成长的叙事,很容易对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产生误导,让他们以为拥有这些“套件”才不算落伍。

  同时,在“人生仅此一次”“犒劳辛苦的自己”等营销话术中,在网络晒单、互相攀比的社会氛围里,这份毕业清单被赋予了超出其本身的意义,成为衡量“父母够不够爱自己”“自己够不够体面”的扭曲标尺。

  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有的家长习惯于通过实际的物质奖励作为督促孩子学习、表达爱意甚至弥补陪伴缺失的主要手段。考前承诺“考好了就给你买XX”的教育方式,一点点强化了“成绩=物质回报”的心理暗示,让一些孩子习惯于将父母的爱与物质的奖励挂钩。

  有的家长还会出于保护心理,不愿或不知如何与孩子坦诚交流家庭真实的经济状况和规划,导致孩子对家庭财务毫无概念,提出的消费需求严重脱离实际。这种沟通的缺位,使得一些孩子的消费期望与家庭的负担能力之间产生鸿沟,冲突也就在所难免。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三

  成长的标识乃至亲情的表达,不能被简单置换成一张张明码标价的消费清单。至于如何“解套”,笔者认为不妨从这些方面扭转一下观念

  从物质堆砌变为内在成长。家庭和社会都应引导孩子认识到,在成长的道路上,心智的成熟、责任的担当和独立精神的萌芽,远比物质消费更能塑造一个人的骨骼,更能决定这个人能走多远、站多稳。一部非顶配的电脑不会阻碍求知的步伐一场深度的文化探索可能比走马观花的网红打卡收获更多。毕竟,人生的价值和底气,终归来自于自身的能力、品格和创造,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

  不如试着鼓励孩子思考,除了消费,还有什么方式更能帮助自己为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读一本传递思想的典籍,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规划学业目标,这些或许都是答案。

  从单向给予变为共同规划。父母可以主动与孩子进行开诚布公的财务对话。这并非是要哭穷,而是向孩子摊开家庭的账本,使其充分了解家庭真实的收支状况、未来可能的大项支出,理解父母工作的艰辛和金钱的来之不易。

  在此基础上,再将毕业消费纳入家庭财务规划进行讨论:哪些是真正的必需品?哪些是愿望清单,预算又有多少?如何根据家庭情况量力而行或寻找替代方案?这种共同参与、理性选择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财商和责任感最好的培养。同时,这也能让孩子明白,大额消费是家庭事务的一部分,需要权衡与取舍。

  从即时满足变为长远赋能。实际上,高考后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如果跳脱于物质层面,往往还会带来孩子个人能力的提升。比如,支持孩子部分消费预算转化为启动资金,进行小成本的社会实践或兴趣探索,培养其人际沟通与协作、发现与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技能与经验。这类赋能型投入,将短暂的消费快感转化为可迁移的能力,才是为大学生活乃至未来人生储备的“硬通货”

  毕业季的十字路口,不该背上“X件套”的重负。真正的成人礼和新起点,是学会自立与自强,懂得感恩与体谅,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父母的爱,也从来不是无底线的物质满足,而是教会孩子如何从容应对生活的风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阎沁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