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宣传 正文

浙江宣传 | 江南扇底最风流

字体:
—2025—
08/03
12:12:01
2025-08-03 12:12:01 来源:浙江宣传

  江南的暑热漫长,暑气蒸腾里,扇子或许是一些人最贴心的伴儿。老人小扇轻摇,清风徐来,为孩子们的童年撑起一片清凉的江湖,是旧时夏日消暑的兴味。

  扇子既是“凉友”,更是诗情画意的无边风月。千百年间,一柄扇随清风开合,丹青翰墨间藏尽江南的丘壑与烟云,是“出袂而轻飏自动”的文人意气。江南的扇,蹚过时间的河流,卷舒着江南的灵秀与风流。

  一把扇的清风里,荡漾出怎样的江南故事?

  一

  挥扇一捻,悠长的历史也随风而来。

  宁波的井头山遗址曾出土距今8000多年的竹编扇面,经考古专家确认,这些扇面是江南先民使用的扇子实物。以此推断,一把扇子至今已跨越了千载光阴。

  今日轻摇小扇,凉风习习,但这并非“出厂设定”。在漫长岁月里,它是帝王威仪的象征。如《步辇图》中,宫女高举着华扇遮尘蔽日,更衬托出帝王九五之尊的威仪。随着时间流逝,扇子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消暑神器。从“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的写意,到“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的畅想,一扇在手,仿佛坐拥无尽清风。

图片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局部) 图源:“故宫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扇子能成为风雅之物,文人墨客功莫大焉。宋徽宗好丹青,宋人在扇面上刺绣、作画蔚然成风。文人对扇尤为偏爱,藏扇、玩扇的风潮蔚为大观。在此氛围下,江南扇艺开始显山露水。

  宋室南渡后,大批工匠云集杭州,江南扇业盛极一时。《梦粱录》记载,彼时杭城大街小巷扇铺林立,昼夜喧嚣,细画绢扇、细色纸扇、影花扇等琳琅满目,夜市里还有画扇的“专卖店”,陆游诗中“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的盛况正是扇艺繁荣的剪影。至清代,杭州已执中国制扇业之牛耳。其扇品精良卓绝,终与杭州丝绸、西湖龙井茶并尊为“杭州三绝”,还漂洋过海,成为远销海外的珍品。

  这把轻盈的扇,早已嵌入江南的文化肌理。流转的风韵,凝结于江南人的气质之中。“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江南女子纤纤素手轻捻一柄素绢团扇,半遮娇颜,仿佛瞥见那“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婉约含蓄;而江南才子置身于文人雅集,“怀袖雅物”在谈笑风生间悠然开合,扇底清风拂动衣袂,尽显儒雅秀逸。

  

  一柄扇,竹骨为纲,撑起风骨,绫罗作幕,承一袭风华;尺幅间翰墨生香,摩挲掌中流转千年文脉。扇之美,横看成岭侧成峰。

  “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匠心。郭沫若曾赞扇子“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其造物之美全赖匠人炉火纯青的技艺。

  像杭州折扇,严选富阳、临安的桑皮纸和安吉竹子分别作为扇面和扇骨,经80余道工序精制,雨淋不皱,日晒不翘,素有“一把扇子半把伞”之誉。扇面装饰更是精妙绝伦,或以金线绣出云纹,轻摇时恍若明月流光;或雕刻出薄如蝉翼的花鸟山水,方寸间纤毫毕现。

  “纳须弥于芥子,容千里以咫尺”的审美意境。丰子恺先生曾言:“扇子是在中国特别发达的一种书画形式。”文人墨客或在扇面笔走龙蛇、墨染烟霞,或执扇清赏,怡情养性、神游物外,江南的千年文脉在“诗画纨扇”间多了些风雅之趣。

  郑振铎编撰的《宋人画册》中就收录67幅扇面画。相比于鸿篇巨制的中国传统绘画,“短小精悍”的扇面书画满腹珠玑,充满笔墨意趣,如怀藏袖珍的山水世界,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千里江山、疏篁瘦竹、奇石嶙峋、簪花仕女,咫尺之内,瞻万里之遥。

  “藏悲欢于俯仰,寄幽情以方寸”的人间词话。在古诗词中,隽永的“扇诗”诉说着文人墨客的百转柔肠。晏几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描绘出昔日相聚时的欢乐恣肆;而一句“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写尽了班婕妤困在深宫中无处诉说的幽怨。

  在文艺作品中,作为高频道具,扇子既是故事画龙点睛之笔,也映照着人物思绪,埋下人物命运的草蛇灰线。可煽情,像《桃花扇》以血染的桃花扇见证李香君的忠贞,让扇子多了几分刚烈与凄美;可抒情,《红楼梦》里晴雯借“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名场面表达对封建枷锁的反抗;可定情,西施传说中西施以扇为信物,与范蠡定下百年誓约。

图片

中国扇博物馆厅内大屏通过投影技术介绍中国扇的发展历史 图源:“拱墅文商旅资讯”微信公众号

  

  炎炎夏日,人们已拥有各式电扇和空调“续命”,扇子似乎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传统扇艺如何寻得栖身之地?

  从“古雅旧物”到“国潮名片”。扇子走出“深闺”,捕捉年轻人的“文化味蕾”,需要巧妙地结合传统精粹与时尚潮流,让扇子在时代语境中“破壁生长”。比如,推出国潮扇艺等新品。传统老字号与游戏IP联动推出的《黑神话:悟空》联名“如意金箍棒折扇”变身为“潮酷单品”;将折扇的设计灵感化作服装箱包上的设计亮点,同样也能在复古的优雅与前卫的俏皮间碰撞出别样火花。

  从“非遗传承”到“融入日常”。2008年,王星记制扇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各级政府编制政策法规为传承保护保驾护航。但保护不是终点,更应让非遗文化活跃于日常,用鲜活的姿态解锁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比如,传统手艺人入驻直播间,刀起刀落之间,制扇技艺在互联网的浸润中走得更远;在王星记扇非遗工坊,游客“穿越”到南宋制扇工坊,沉浸式体验扇子制作工艺;挖掘日常生活元素,婚庆扇、生肖扇等品类,既有中式美学意境又不失人间烟火气。这些鲜活的场景表明,非遗传承并非历史标本,而是可感可触的生活体验。

  从“江南风物”到“东方叙事”。扇子自古以来就是中外交往的纽带。16世纪,葡萄牙人将折扇带到欧洲,折扇就在欧洲贵族中风靡一时。在重大国际盛典中,作为江南的一张名片也频繁亮相,杭州G20峰会期间,扇子便赫然入选“国礼”之列,让世界惊鸿一瞥。前段时间,“甲亢哥”在中国之行中获赠一柄折扇,让这一曾经征服英伦时尚界的国潮单品再度圈粉世界。

  扇子要借这股东风扬帆出海,击中更多人的“心巴”,还需在跨文化传播上下功夫,可以在扇文化转译中,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领略扇面流淌的鲜活意境、温婉秀丽的江南风情以及江南人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自我经营的精神世界。

  江南扇之魂,在开合收放的气度里。出入大雅之堂不显倨傲,游走市井百巷而不卑微,容得下山川壮阔,也纳得下流水绵长,开时展乾坤万里,合时可藏器于身。小情趣中自有大境界,这是扇子的脾性,亦是内敛与包容、开放与从容的江南胸襟。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标签:浙江宣传责任编辑:廖君琳
融媒产品
浙江宣传
群众工作室
90早新闻
精品专题
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