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炉炼猪油、养乐多腌制叉烧、想象胸口发射激光矫正驼背……这些看似离谱却可能有用的“邪修”方法,正从网络梗变成当代许多年轻人对抗生活压力的新妙招。
有数据统计,在某短视频平台,“邪修”“邪修做饭有多简单”等话题的播放量已累计突破50亿次,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总浏览量超5.4亿,讨论多达85.8万条。这背后折射出什么?“邪修”究竟邪不邪?
一
“邪修”概念源自修仙小说和玄幻文化,指一些“反派”修士,不守正统修炼规则或背离仙道道德准则,通过非传统手段快速提升能力。现如今,这一概念变为指代那些“反套路、反常规,却省力气、实用”的问题解决方法。
“邪修”行事从不按常理出牌,擅长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跨界结合。就像在厨艺界,传统做糖醋排骨,炒糖色是关键步骤,需厨师全神贯注,把握火候与时间,稍有差池便影响色泽与口感。但“邪修”做法令人大跌眼镜,有人竟用“棒打鲜橙”替代炒糖色,与排骨一同乱炖40分钟,成品不仅酸甜可口,还带着橙子果香,效果也不差。
有人说:“正道苦修十年,不如邪修灵机一动。”其实,“离谱”表象下藏着精巧构思。“邪修”的关键就在于解开思想束缚,拒绝一板一眼的流程,更看重短时间内达成结果。“邪修”们在生活的各方面中竭力寻找这类高效省力窍门,比如学习外语,不再按部就班背单词、学语法、练听力,而是自创“闭关学习法”,脱离中文语境两个月,沉浸式提升外语能力;还有人通过看英文版同人文积累词汇,在趣味阅读中达成学习目的。
社交平台上,“邪修做饭”的热度同样居高不下。从“蜜雪冰城香柠百香果=现成酸汤底料”到“原味薯片碎=即食酥脆面包糠”,他们不拘泥于传统方法,以少投入获取大效益。但这种“省力”不是完全偷懒,就像有人总结的:“我们要的是在关键环节努力,在非关键环节躺平。”
不难发现,许多“邪修”方法都自带幽默感。在全民健身的现在,减肥是一件苦差事,但一些“邪修”试图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增加趣味性。比如有的人把自己代入宠物角色,突然意识到“吃太咸会掉毛,吃油炸食品会生病”;有的人没时间到健身房撸铁,便把通勤拎重包当作锻炼,或是“当我假装自己是女明星,对食物的抵抗力瞬间翻倍”。就算方法没完全奏效,至少过程很有趣。

二
“邪修”的大多是年轻人。为何万物在他们手中皆可“邪修”?“邪修”背后到底有什么,让年轻人如此“上头”?
对抗内卷的“中间态”选择。当“必须做到100分”的“正儿八经”让人疲惫,“邪修”却提供了“60分也挺好”的缓冲带。它规避了躺平的消极,也拒绝了内卷的极端,转而在追求“完成优先完美”的动态平衡中,实现一种协调。他们开始对那种高度标准化、过度包装的“模板人生”祛魅,转而青睐真实、鲜活甚至带点“糙”的自我表达。“邪修”恰恰呼应了这种心理——它不讲大道理、不刻意精致,反而带着一种“野生感”和“戏谑感”。比如“微波炉炼猪油”,八分钟微波炉高火炼出来的猪油又白又香,省下的时间也是实打实的。
满足了对“掌控感”的渴望。“邪修”的精髓在于不拘一格,物尽其用,手边有什么就用什么,不因突发情况而慌张,而有一切尽在掌握的自信。比如,有人参加线上会议却找不到衬衫,可以用夹子在后领扎出挺括的“假领子”,镜头里看起来居然毫无破绽。“邪修”的路,看似迷雾重重,找不准方向,实则意在打破被动局面,引导人们勇于实践。毕竟每一次成功的“邪门操作”,哪怕做法再“邪”,都积累着从0到1的信心,让普通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逐渐找回自己的节奏。
“邪修”还成为一种社交新路径。不少年轻人分享各自的“邪修”秘籍,表面是经验的交流,实则是在寻找心灵共振。这种社交不靠身份或地域,而是靠“你这人有点意思”的趣味共鸣。就像有人发帖说“用快递箱给猫做了个城堡”,底下立刻冒出一串“学到了”“明天就试”的回应。一句“我也试过”,瞬间就能让陌生人之间形成默契,仿佛成了“社交暗号”。

三
从邪修看生活,可以悟出什么?
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办法。通过“邪修”,许多年轻人让解决问题不再是一件苦差事,反而变成一场实验,找到了更多变通的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固化的思维“枷锁”。从认为“这不行”到主动思考“这样是否也可以”的转变,不仅拓展了方法、路径,也重塑了面对生活难题时的态度。就像网友说的:“邪修不是教你做菜,是教你重新思考。”
“平替”里藏着烟火气。“邪修”不追求高大上,反而偏爱“接地气”。没有昂贵器材?用矿泉水瓶做花瓶。不会复杂菜谱?白水煮面加老干妈也能吃得香。能轻松达成的,就不必硬扛。这种“低配版幸福”,是在有限条件下依然认真生活。一些品牌也注意到这一点,找到了拉近与年轻人距离的捷径,比如有的商业平台捕捉到年轻人“邪修做饭”的爱好,推出了“厨神修炼手册”,打造出接地气且具有“活人感”的产品营销活动。
情绪价值也可以自给自足。有人说,成年人的情绪价值都是自己给的。“邪修”的魅力还在于,让我们找到“主体性”,它启示我们,与其依赖外界认可,不如学会自己动手,寻求自我满足、自我赋能。比如,“邪修做饭”不苛求专业厨房环境,即使利用租房自带的小家电,也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开辟出一条“自制热食”的新通道,赋予年轻人“我的厨房我做主”的掌控感,让他们在“好好做饭”中释放生活创意,享受一种高自主性的DIY乐趣。
当然,既然是一场实验,除了“亲测有效”,也会有“快逃”的“翻车现场”。不过笔者认为,这也有另一重价值,那就是让我们学会从试错中汲取教训,调整策略,再次尝试。生活本就没有标准答案,“邪修”教会我们的,正是这份灵活与坦然。这条路走不通,就拐个弯,人生处处是解法。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