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节假日,研学的风就吹向四面八方。除了大学校园、知名景点和热门博物馆,工厂车间、乡村农耕、非遗制作工坊等都被加入研学线路中。
优质的研学的确能寓教于游,这也是研学备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研学市场也显现出良莠不齐的状态。翻看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天价噱头收割家长钱包”“每一个暑期研学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冤种家长”等负面评价层出不穷。
市场趋于火爆,在利益驱动之下,不少研学项目成了“套路游”。今天,我们就来挖一下研学的五个常见套路。
套路一:“华丽包装”“滤镜种草”,以次充好真伪难辨
一些机构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研学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上,却擅长依靠社交平台上带滤镜的PS照片、精美海报和漂亮文案来招揽“生意”。宣传时号称“沉浸式学习”,实际行程却“缺研少学”,基本上是打卡式观光游。
如有的名校研学营,宣称“清北学霸励志分享”“牛津剑桥深度游”“与哈佛教授面对面”,有的只是在校门口合影,校园里到此一游,所谓的学霸、教授身份也未必准确,真实性无从考证。还有的研学活动被包装成“非遗研学营”“博物馆探秘”的项目,实际只做了简单的手工制作,或听一下馆内讲解。
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伪研学”项目有时还通过社交平台付费推广,购买水军冒充“家长好评”,让人难辨真伪。
套路二:“天价噱头”“低价陷阱”,高低总要收割一波
一些机构为了抓住暑期的巨大客流,抱着“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的投机心态,打着研学的幌子,行“割韭菜”之实。
如贴上高端标签价格翻番。某地普通4日游约3000元,贴上“文化体验”“手作”“博士生带队”等标签后,价格飙升至近万元。海外普通夏令营套上“国际证书”“外教陪同”等马甲,价格暴增至数万元。网友自嘲“家长掏的钱,大多花在了包装上”。
如低价引流高价宰客。这类项目通常先以远低于市场价的特惠价吸引消费者报名,后续再以“升级装备”“购买实验器材”“独家活动”等名义追加收费,像考古研学营要求支付价格并不便宜的考古体验费,名校研学营被告知讲座需另外付费。
这类“套娃”式消费,就像剥洋葱,一层又一层。剥掉的不只是消费者的钱包,更是信任。有网友总结这是拿捏家长们“来都来了”的心理,明知是套路,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为沉没成本买单。
套路三:“营造内卷”“贩卖焦虑”,攀比心理硬控家长
“世界的参差取决于观念的参差,父母的眼界往往决定了孩子成长的天花板”“送女儿研学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积累高端人脉要从娃娃抓起”……此类营销话术通过放大焦虑撬动消费,靠刻意攀比刺激买单,甚至制造“研学鄙视链”,诱导家长们“尽所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于是,有的研学被包装成“升学捷径”“爬藤准备”,海外插班、马术体验等高价项目接二连三,打着“开阔视野”“提升素质”“圈子文化”等旗号,将普通的体验赋予远超实际价值的“成长溢价”;又以饥饿营销的手段制造稀缺感和紧迫感,让家长心甘情愿掏出高昂学费。
在话术的包装下,这类研学被异化为急功近利的教育内卷工具,不仅加重了家庭负担,更破坏了行业生态。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带着功利目的的研学,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套路四:“资质造假”“层层转包”,安全失守出事甩锅
一些机构资质不足,带队老师无教师资格证、无急救证或无户外探险资质,更谈不上配备心理医生或专业救援人员。为缩减成本,有些机构“旺季不养淡季人”,平常不配备专职老师,只负责把人招进来,然后外包给其他单位,甚至与无资质的“黑导游”“黑大巴”合作,存在安全隐患。
今年7月底,某研学团大巴发生侧翻致使车上9人受伤,经核查,该大巴使用性质登记为“非营运”;大理8岁男童走失,涉事机构经营范围仅“家政服务”,没有研学资质;某沙漠探险营未配备专业急救人员,导致学生意外身亡……因机构资质不足、造假导致的研学事故屡有发生,着实令人痛心。
针对研学机构的资质,有关部门早有规定,但研学的火热,吸引了没有资质的商业机构入场。一些研学机构招生后转手倒卖给旅行社,旅行社再转包地接公司,层层挣差价瓜分利润,“学生们的衣食住行不知被转过几手”,服务质量与安全保障也同样受到折损。一旦出现事故,各方因权责不清而互相推诿,致使消费者维权难。
套路五:“霸王条款”“免责声明”,退钱困难维权更难
“行程以实际为准”“最终解释权归XX所有”“自愿参加,安全自负”……有些研学机构在合同中玩“文字游戏”,成为事后的“免责金牌”。当家长怀揣着让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期待,在合同落款处签下名字时,很可能在无意中签下了一份布满套路的“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款往往隐藏较深,事前设置陷阱,事后推卸责任,确保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有的用“名校参观(视当天开放情况而定)”“与优秀学子交流(以团队实际安排为准)”等弹性承诺,为随意变更行程提前签发“违约许可”;有的用“总价包干”“综合服务费”等模糊表述,为临时增加收费预留后路。
再如,有的罗列一长串风险提示,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到走失、溺水、第三方侵害,最后附上一句“甲方不承担任何法律和经济责任”。事实上,据相关法律规定,这种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自身责任的格式条款是无效的,其目的是试图吓退大多数不懂法的家长,抬高维权门槛。
有网友吐槽给孩子报了研学班,却“因合同未明确退费规则,当行程缩水时维权无据”。一纸本该是“护身符”的合同,既护不了学,也护不了钱,甚至护不了身。
研学是“行走的课堂”,但倘若“嘴上教育,心里生意”,被功利和套路裹挟,便成了“行走的陷阱”。研学套路的整治,既需要行业统一标准、机构守住底线、家长做好防范,也需要相关部门划出红线,通过监管前置提升研学质量,保障研学安全。
如此,研学才能真正地成为孩子的第二课堂。正如一位网友说的那样,研于山川,学于天地,知于行走,慧于实践。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