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文化的力量》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
2003年6月,习近平同志勉励横店要大胆地探索,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当时,横店打算向影视上下游产业拓展,但苦于缺少政策的依据。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和支持下,横店成为全国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通过一步步摸索,横店最终走出了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横店集团副总裁徐天福说:“‘无中生有才会样样都有’,这是习书记告诉我们的。”
“无中生有才会样样都有”,这句话富含哲思,也很“浙江”。前不久,浙江再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五张榜单“大满贯”。作为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历程遵循了这句话的底层逻辑。今天,我们再从这句话里,品读一番浙江的精神力量。
一
“无中生有”一词源自《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道家哲学中,“无”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包藏无限可能、孕育万物的“虚空”。正如器皿唯其空,方能容物;天地唯其虚,方生万象。
相比道家理念的玄妙抽象,浙江人把无中生有变成了真实可触的发展实践。很多“零基础”的产业奇迹,正是凭空而起、无中生有,最终铸就一番壮阔奇观。从传统制造业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书写着一段段传奇。
比如不产皮革的海宁,却创办了闻名全国的皮革城;东阳不产红木,却凭借匠心的深耕雕琢,成为全国红木家具重镇;更不用说原本并不擅长搞生产的义乌,已然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这些无中生有的成就,无不映照着浙江人不甘平庸、敢想敢干的精气神,凸显出善于“闯”、勇于“试”、敢于“创”的鲜明品格。
从“无”到“有”,靠的不是坐等机遇,而是主动创造机遇;不是依赖既有条件,而是全力创造条件。浙江人始终相信,路靠人闯,业靠人创。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没有资源,就汇聚资源;没有优势,就锻造优势。这种“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坚定信念和“不找借口找路径”的实干作风,正是无中生有的灵魂所在。
而有了这种打破桎梏、敢破敢立的开拓精神,又何愁不会“样样都有”?一旦在一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便意味着掌握了创新的密码。这种能力可迁移、可复制,能在不同领域不断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无中生有,本质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从梦想到现实的实现能力。有了这种破土而出的勇气和智慧,播下的种子才会开花结果,才能真正做到“样样都有”。
二
无中生有,绝非建造空中楼阁,更非凭空画饼。它是浙江在资源约束的现实下,走出的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无数创业者在这条路上,用脚步丈量未来,用实践诠释着“无中生有才会样样都有”的深刻哲学。
某些西方理论将政府与市场简单对立,而浙江的生动实践则打破了这一思维定式。在这里,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同频共振、相互赋能的因势利导,是产业发展结合地域特色的因地制宜。
真正的高手,从不抱怨禀赋局限,而是极尽所能,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面对“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先天不足,浙江的民营企业却掀起了澎湃的创业浪潮。他们在创业过程中,把“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浙江式奋斗的特色写照。市场力量与地域特质深度融合,塑造出百花齐放的块状经济。如自古讲求义利并举的永康,虽无通衢之利,硬是诞生出辐射五湖四海的五金产业;生意经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桐乡,尽管本地并不产羊毛,却编织出“衣被天下”的传奇,全国平均每三件毛衫产品就有一件产自于此。真正决定产业生根的,不是天赋资源,而是商业生态与人文基因的相得益彰。
经济的激活,离不开政策的引领。政府的“有形之手”贵在精准、重在适度,浙江深谙此道,通过构建“如鱼得水”的营商环境,做到到位不越位,有为不妄为。比如,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设备、人工智能大模型……众多杭州的科创成果引起网友密切关注。背后是杭州20多年持之以恒的布局。早在2003年,杭州就确立了“硅谷天堂、高科技的天堂”的发展目标,20多年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举措,既做到“有求必应”,也做到“无事不扰”,到2024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28.8%。有在杭创业的人说:“杭州的政务服务贵在有‘边界感’,有问题政府会及时提供服务,但不会随便打扰。”
当因地制宜遇见产业活力,当政策理性对接市场韧性,“无中生有”便升级成“样样都有”的发展范式。浙江以其鲜明实践,为资源约束型地区提供了鼓舞人心的样本,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了又一个生动注脚——发展的关键从来不在于拥有什么,而在于能创造什么。
三
浙江向来善于从看似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看似没有市场的领域开辟市场。屡创奇迹的背后,正在于“创新”二字。
政策搭台,是无中生有的重要前提;而要登台唱好戏,还得依靠好演员与好剧本——即无数企业与人才的创新实践。从传统块状经济到现代化产业集群,从模仿追随到自主研发,浙江不断将那些灵光乍现,转化为妙不可言的现实成果。尤其在数字经济领域,浙江更是抢先布局,积极培育电商、云计算等新业态,涌现出一大批在新技术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企业。
纵观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其创新往往表现出强烈的问题导向。企业从现实需求出发,聚焦制约发展的关键瓶颈,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无论是资源短缺的制约,还是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浙江总是善于在市场的一线寻找创新突破口,用务实灵活的机制响应变化,让解决方案跑在困难之前。
同时,浙江所走的创新之路,也并非抛弃传统,而是不断推动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生。浙江人历来推崇敢为人先,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这让许多看似异想天开的构想得到了悉心培育,最终落地成形。正如《黑神话:悟空》的开发团队,既深深扎根于中国神话的文化厚土,又融汇国际先进的游戏技术,最终打造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完成了一场贯通古今的文化表达。
可见,“无中生有”并非真的无迹可循。其背后,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敢闯禁区的勇气胆识,是包容失败的豁达心态,是基于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对市场规律的深刻理解所进行的系统创新。
只有将创新内化为一种行为习惯、一种文化基因,浙江民营经济才能持续适应甚至引领变革,在激烈竞争中保持前瞻优势。也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全方位的创新,让浙江的“无中生有”充满活力,让“样样都有”不仅在规模上领先,更在质量与高度上赢得未来。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