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宋朝有社交媒体,他大概会是一位顶流博主——经常“晒”诗、分享生活,连续更新六十余载,累计发布诗词九千余篇,“粉丝”遍及大江南北。
11月13日是陆游诞辰900周年纪念日,当我们翻开他的“个人主页”,不难发现,他的诗句恰如一面穿越时空的明镜,映照出许多人生命中的爱别离、求不得、志难伸,以及在困顿中依然长存的浩然之气。
他的“错错错”,也是我们的“意难平”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这阕《钗头凤》,堪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凄美的词作之一。
在沈园的那次重逢,注定要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令人心碎的“春逝”记忆。三十岁的陆游在此偶遇已改嫁他人的唐琬,万语千言哽在喉间,他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那阕泣血的《钗头凤》。
三个“错”字,写透了“爱别离”的无尽痛楚与“意难平”的千古遗恨。今人重读这首词,或许会不自觉代入自己的情感经历:当你看着一条“已读不回”的信息辗转反侧时;当你为一场争吵而身心俱疲时;当你因为误解、性格、家庭等原因,而不得不和那个心心念念的人说再见时,你是否也会感叹一声“错、错、错!”“莫、莫、莫!”
人生若觉“意难平”,不妨再读读陆游。《钗头凤》跨越近千年时光依然让天下有情人共鸣,恰恰揭示了爱情中某种永恒的困境:我们向往着永恒不变的誓言,却又不得不面对人心与境遇的流转。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关要过,真爱或许不在于能否避开所有的“错”,而在于拥有承担“错”的勇气,以及在“错”过之后,依然保有那份真挚如初的怀念。
他的“山重水复”,也是我们的“行动指南”
在爱情中饱尝“错莫”之憾的陆游,其政治生涯同样在“山重水复”与“柳暗花明”之间往复穿行。二十八岁夺锁厅试第一,却因名次高于秦桧之孙而遭黜落;三十四岁初入仕途,因力主抗金屡遭贬谪;四十八岁终抵抗金前线,却仅在八个月后就被调离……若放在今天,他大概会发帖自嘲:“人生就像打地鼠,刚冒头就被锤。”可正是在晚年退居故乡山阴间,他的心境豁然开朗,写下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说“疑无路”是放翁的人生常态,而“又一村”则是对他积极行动的馈赠。辗转多地任职间,他在地方任上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仕途屡遭排挤后,他在田园中找到了创作的源泉。这种在逆境中寻找转机、在困顿处勇于行动的能力,成为了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人生若觉“疑无路”,不妨再读读陆游。陆游的人生固然跌宕起伏,可谁的人生不曾陷入过“山重水复”的迷雾?比如寒窗十年却与理想学府失之交臂、奋力打拼却始终等不到期待的晋升、呕心沥血完成的工作转眼被要求推倒重来……每当遇上“疑无路”,也许就是你与陆游相逢的一刻。所谓的绝境,或许只是人生转角处的提示牌。放下对“线性成功”的执念,在每一个“山重水复”处保持探索的勇气,打起精神行动起来,我们终将在属于自己的人生时钟里,迎来那片“柳暗花明”。
他的“香如故”,也是我们的“做自己”
陆游一生官场沉浮,最富戏剧性的一次罢官,理由竟是“不拘礼法,恃酒颓放”。面对荒诞的指责,他坦然自号“放翁”。这份不随波逐流的倔强,恰如他一生钟爱的梅花,“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以梅自喻,表达即便身处逆境,仍不改初心、坚守气节的决心。
在追逐流量、热衷炒作的众声喧哗中,“清高”似乎已成稀缺品。但陆游的梅花诗提醒我们:清高不是孤芳自赏,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守;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浮华世相的超越。从拒绝随波逐流的创业者,到坚守学术理想的学者,再到保持创作初心的艺术家——陆游寓梅“香如故”在今天依然有着珍贵的现实意义。
人生若觉“苦争春”,不妨再读读陆游。就像社交媒体上那句“清高是珍贵的,因为珍贵所以迷人”所言,年轻人不必急着成熟、忙着合群,记得保持自己的棱角、坚守内心的芬芳,这才是构成“你”穿过无数个“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冬天,依然“香如故”的珍贵部分。
他的“狸奴暖足”,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铁马秋风”的豪情外,陆游同样懂得如何“躺平”,在平凡日子里寻找属于自己的温暖。
山阴隐居的日子里,他是不折不扣的“猫奴”。在那个“风卷江湖雨暗村”的冬夜,他却安然写下“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那只曾被他以一包盐作“聘礼”收养回家的小猫,此刻正蜷在他膝头,打着惬意的小呼噜,任窗外“四山声作海涛翻”,这一人一猫自守着属于他们的安宁时光。
书斋之外,他是一位深谙田园之乐的诗人。他享受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的意外之喜,实践着“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的惬意生活,即便独居山野,他依然能在松桂清影中找到陪伴,在平凡日常里发现诗意。
人生若觉“疲惫时”,不妨再读读陆游。他既能在“铁马冰河”中坚守家国理想,也懂得在“拄杖叩门”里安享俗世清欢。这不正是我们在快节奏时代最需要修习的功课吗?在每一个奋斗的平凡日子里,依然能品味生活、发现美好的“小确幸”——或是窗台一盆新发的绿芽,或是午后一杯清茶的闲暇,抑或是与爱宠相守的静谧时光。这些看似微小的幸福,曾支撑陆游在乱世中构建起“附近的光辉”,也是支撑今天的我们走过漫长岁月的温暖力量。
他的“放不下”,也是我们的“赤子心”
这位自号“放翁”的诗人,实则一生都“放不下”——放不下故国山河,放不下统一之梦。这份“放不下”,在嘉定二年那个深秋,化作他留给世间最后的二十八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沉郁顿挫,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深沉悲悯,陆游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天下紧紧相连。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守,让这份爱国情怀纯粹而厚重,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基因。
人生若悯“赤子心”,不妨再读读陆游。他的这份刻骨铭心的“放不下”,在当下依然能找到深刻共鸣。或许是在海外求学时,突然读懂了他对故土的眷恋;或许是在凝视地图时,理解了他对“九州同”的执着;又或许只是在某个寻常的清晨,对脚下这片土地生出更深的敬意。那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生命绝唱,更让我们深深铭记:真正的信念不会因生命的终结而消逝,真正的理想必将在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九百年以后,我们在他的诗里一遍遍读着他也读着自己:读爱情中的甜蜜与苦涩,读人生路上的失意与坚持,读在日常生活中安顿自我的智慧,更读心系“铁马冰河”终不悔……
无论我们身处人生的哪一片天空,是不是总有一句诗词,会让你想起他?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