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个夏日,宁波象山渔山列岛海面,碎金浮动。一位渔民如往常般,潜入小白礁附近海域20多米深的水下采集螺贝。
俯身摸索间,他差点撞上一个木质物件,形如巨兽的脊骨,伏卧于泥沙之中——那是一个“沉睡”良久的船头。同一时期,在这片海域网捕的渔民,也常常从海里拉起一些零落的青花瓷片。人们心下觉得怪异,却也未曾料到,偶然的发现竟会缓缓“拉”出一段湮没百年的航程。
后来,这艘重现人间的沉船被命名为“小白礁Ⅰ号”。它不仅成为浙江省首个正式立项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更像一本突然翻开的“深蓝档案”,为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探索提供了珍贵案例。

“小白礁Ⅰ号”发掘现场鸟瞰 图源:“宁波博物院”微信公众号
一
渔民的口耳相传,引来远方的探访者。2008年10月,原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踏上渔山列岛。
然而,渔民所指“小白礁附近”,仍是数平方公里的茫茫碧波。要找一艘沉船,无异于大海捞针。
考古队划出搜寻范围,日夜探测。终于在潜到24米深的海底之时,赫然望见一列整齐的石板斜插在海底。顺藤摸瓜之下,更多船体构件和文物从海沙间显露真容。其后经过重点调查、局部试掘和遗址表面清理,经国家文物局同意,考古队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考古发掘工作。
这是一艘残长20.35米、残宽7.85米的木制帆船,龙骨、肋骨、船壳板、隔舱板、桅座等构件,依稀勾勒出它昔日的轮廓。同时,考古队员们共清理出上千件遗存,除了青花瓷、五彩瓷外,还有日本、越南、西班牙等国家的钱币。这些异域的物件,如散落的记忆碎片,拼凑出一幅跨海贸易的壮阔图景。
根据青花瓷上“道光”“嘉庆”年款,“小白礁Ⅰ号”的沉没年代被推定在清代道光年间。只是,本该远渡重洋的商船,为何“魂断于此”?
考古发掘显示,海底的船体呈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小白礁近乎垂直,其南端断裂面更是紧紧贴着礁体。这一切,似乎诉说着船只的最后命运——猛烈撞击礁石后迅速沉没。
小白礁一带自古便是海上要冲,明代《郑和航海图》就清晰标注了“鱼山”的航线。但此地暗礁密布,海难多发,是航行的险境。清康熙末年《指南正法》早有警示,“当使开,不可近小鱼”。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政府特意在北渔山山巅建造“远东第一大灯塔”,减少船舶失事。
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也许是夜航时的判断失误,这艘远洋商船沉入了大海的怀抱。

“小白礁Ⅰ号”打捞场景 图源:“国家人文历史”微信公众号
二
“海难是写了一半的剧本,句号得由那些沉船打捞者来完成。”美国作家盖瑞·金德在《寻找黄金船》中这样写道。
只是,多少沉船终究败给了潮汐往复,未能留下“只言片语”。正因如此,“小白礁Ⅰ号”相对完整的存世何其难得,清晰的形貌与遗存,给人以无限遐思。
船自何处启航?答案藏在那些厚重的石板里。300多块产自宁波鄞江的小溪石,每块重逾百斤,它们不仅是压舱石,更是最先装载的船货。
在“小白礁Ⅰ号”沉没的道光年间,宁波作为“五口通商”之一的口岸开埠,三江口可谓是商贾辐辏、百货骈阗、舟船迤逦。这艘船,想必也是从那一片喧嚣声中解缆启航,载着商人的热望与船员的期盼,驶向未知的深蓝。
船在哪里造的?船体用材之讲究令人惊叹,石梓、龙脑香、娑罗双、佩龙木等十余种珍稀木材,几乎囊括了东南亚常见的良木。清朝中晚期,国内优质木材匮乏,精明的沿海商人便顺势而为,直接在东南亚选材造船。“小白礁Ⅰ号”正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
它身上,既延续着水密隔舱、艌料捻缝与铁钉连板等中国智慧,又融入了诸如肋骨横向支撑、双层船壳内夹植物纤维防水层等西方工艺,两种截然不同的造船方式,机缘巧合下在一艘商船上达成默契,因而有学者赞誉其为“古代造船技术中西合璧的首例实证”。
船最终要往哪去?关于它的航程终点,学界众说纷纭,而近年来的研究,渐渐将目光锁定在东南亚一带。西沙群岛“石屿6号”与马来西亚“迪沙如号”沉船的出水器物,与“小白礁Ⅰ号”所出同类器物如出一辙。更耐人寻味的是,船上那些名为“宾乍隆”的五彩瓷,正是当时南洋市场的“爆款”,且极有可能为泰国王室或贵族专门定制。
我们仿佛得以窥见那样一个清晨,商船即将因为一笔来自泰国的“奢侈品订单”,开启它生命中最后一次远航。伴随满船东方雅器一起的,还有两个文明的相互致意。

宁波象山“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遗址展柜 图源:“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三
在许多人的想象里,考古总与黄土之下的帝王陵寝,或是“盗宝者”口中的诡秘传说紧紧相连。殊不知,海涛同样激荡着辽阔的历史现场。
20世纪80年代,英国人迈克·哈彻盗捞中国沉船文物并拍卖的事件刺痛国人,受此触动,中国水下考古于1987年正式发轫,从无到有、由浅入深。这项事业不仅关乎打捞沉船与文物,更关乎解读那些被海水封存的贸易脉络、人类智慧等历史切片。
比如,“南海Ⅰ号”沉船汇集了南宋时期几大核心窑口的瓷器,证实了史籍里“中国瓷器远销西方”的记载;而在漳州圣杯屿的元代沉船里发现的龙泉青瓷,从寻常的碗、盘、碟,到精致的香炉、高足杯,品类俱全,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与审美。
随船被“打捞”的,又何止器物本身。许多考古项目揭示,沉船所承载的,是商人、水手海上漂泊的鲜活日常,他们的奔波,他们的悲欢,乃至他们的命运。
以“小白礁Ⅰ号”为例,一枚刻着“源合盛记”的印章,见证商号联合经营的探索;一把紫砂“孟臣壶”或为船主私物,诉说着他惯以一杯工夫茶寻味片刻安宁……我们触碰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两百年前那群普通人的烟火人生。
2014年7月,“小白礁Ⅰ号”完成船体发掘与现场保护,出水的文物与船体构件悉数存放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保护与展示工作至今仍在进行。作为国内目前仅有的三艘正在开展船体保护的水下考古海洋出水沉船之一,它的故事远未讲完。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水下考古拾取的吉光片羽,让湮没的航程有了落点,也让一个民族与海洋相依共生的历史图景豁然展现。可以说,走向深海,并非今人突发奇想,而是深植文化基因里的召唤,当蓝色记忆点滴重现,我们更加明晰自己的来路和将要奔赴的远方。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