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商云集的大上海,被誉为中国的“经济首都”。这里商机无限,却又竞争激烈;这里既是外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又是国内企业志在必得的商业制高点。在群雄逐鹿的上海滩,作为一个充满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商业群体,浙商迅速崛起,独树一帜。
浙江省驻上海办事处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04年6月,在沪经商办企业的浙商超过8.4万人,企业5.7万家,总注册资金超过900亿元,投资总额约1700亿元,实际运作的资本超过3000亿元,从浙江本地输出上海的资金总额约405亿元。
2004年,浙江在沪企业营业收入(含销售收入)约为8000亿元。从投资比例看,来自温州、台州、宁波、杭州、绍兴的浙商位居前五名,占到总数的80%,其中温州占30%左右。
浙商加速进军上海
第三产业成投资热点
近年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浙江、江苏、上海三地签署并实施一系列政府间合作协议,市场壁垒逐步打破,浙商加速进军上海。
统计显示,近5年浙商在上海创办的企业,占到浙商在沪企业总数的36%,相当于10年前在沪创办企业的总和。投资规模也水涨船高,涌现出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的有116家,注册资金超过1000万元的有2000家。其中,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6.8亿元,位居榜首。
第三产业成为在沪浙商投资的主流。浙商在沪创办的企业,属于第一产业的50家左右,约占1%;属于第二产业的近1.36万家,约占24%;属于第三产业的超过4.3万家,占75%。
浙商在沪从事的第三产业,涉及五大领域:以投资咨询、融资担保、设备租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大型专业性或综合性市场和商场,为浙江产品和外地产品打开上海乃至全国市场、全球市场提供营销渠道;餐饮业,如张生记、新开元、绍兴饭店等上百家大型连锁餐馆,在上海打出了浙江菜系的品牌;科研教育产业,如上海建桥学院、中华学院等;文化产业,如吕姓浙商创办的馆藏丰富的地质博物馆,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十大实事之一。温州服装企业“美特斯·邦威”在上海创建了中国服饰博物馆。
进军的三条路径
向上海输入“浙江模式”
浙商进入上海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浙江企业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二是浙江企业以控股或参股上海本地企业的形式进入上海;三是浙商以个人或合伙的方式在上海创办新企业,这种类型占到总数的57%。
据浙江省驻沪办主任李晓晋介绍,近年来,在上海创办企业的浙商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浙江籍归国留学生,他们凭借海外阅历和上海这个大平台,创办头脑型企业。斯密卡(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就是由浙江永康籍留美博士黄勇创办的。一类是在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浙江人。浙江东阳人郭广昌、浙江临海人梁信军等几位复旦大学教师联手创办了复星集团。目前,复星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已成为国内最知名的民营企业之一。还有一类是在沪工作多年的商界人士,在掌握一定信息、资金、市场、技术等资源后,着手创办实业或服务性公司。如汇金担保公司董事长虞晓东,曾任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她在经营中发现在沪浙江企业融资面临诸多困难,融资担保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于是牵头联手其他浙商创办了汇金担保公司。
浙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浙商在上海开花结果。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形成优势产业链,同类企业集群共生形成特色产业群,以专业市场为核心形成信息中心和产品集散地等,都是浙江经济发展的成功模式。浙商走到哪里就把“浙江模式”带到哪里。
浙江的台州、温州等地拥有汽车摩托车配件生产企业群落,上海的汽车摩托车配件市场大多为浙商所创办,从而形成了以上海为市场枢纽和信息中心、以浙江为生产基地的区域合作的产业链。
浙商进军上海后,上海周边地区涌现出上百家浙商投资创办的五金、汽配、礼品、鞋业、服装、皮革、农产品等专业市场。譬如,得到中国包装技术协会指导和肯定的上海国际包装印刷城,占地600亩,建筑总面积将达48万平方米,在国内首屈一指。
展开资本扩张
立足上海“反哺”浙江
一旦在上海站稳脚跟,富有进取精神的浙商即以上海为根据地,展开新一轮对外资本扩张。上海成了浙商对外资本扩张、对内“反哺”浙江的基地。
浙江省驻沪办综合处负责人徐伟荣分析,浙商的对外扩张,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面向国内的资源性扩张,以取得水、电、煤、土地、矿产等稀缺资源。这种扩张主要沿着两条线路进行:一条是以京沪线为轴心,在北京建立投资据点,然后向东北辐射;一条是以长江为轴心,以成都为据点,一直延伸到西部各省区。如上海家饰佳(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成立后随即西进,先后于2002年、2003年在新疆、重庆建立投资公司和实业公司,在两地取得近1500亩土地的使用权,计划建设135万平方米的融商贸、居住、教育、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中发集团斥巨资在青海购得了大型煤矿的开采经营权。
另一种是面向境外扩张,引进先进技术,树立国际品牌,占领国际市场。如杉杉集团较早实施国际化多品牌战略,强化品牌个性,以不同风格和品牌定位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先后与日本伊藤忠、意大利法拉奥、法国乐卡克等国际一流公司合作,旗下品牌已达21个。
在对外扩张的同时,在沪浙商开始“反哺”浙江。他们利用上海的信息优势、融资优势,参与浙江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在浙江建立生产性基地。如上海富春建业集团2003年投资京杭大运河余杭段兴建物流基地、投资乍浦港三期工程,最近又筹集20亿元参与舟山港口建设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以来,在沪浙商回浙江投资总额约为150亿元。(新华社供本报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