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100个民间样本——第82个
“人文、和谐、沟通”,一踏入御跸社区服务站的大门,抬头就是这三个字眼。
御跸社区书记章柯向别人“吹”本社区时,最爱用这样的字眼:“藏龙卧虎,名人辈出”。熟悉社区情况的人知道,这还真不是吹,社区里既有省体育局的宿舍,大名鼎鼎的“冠军楼”里住着不少国家级的体育健将;也有浙大宿舍楼,450户人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就有300多,包括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王选这样的名家学者;还有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电视台众多新闻单位,名主持、名记者遍地……
名人多,相处会不会难?章柯摇头笑着说:“不但不难,而且他们还成了构建我们这个和谐社区环境的主力军呢。”背街小巷改善怎样体现御跸人文特色,历史专家马上埋首故纸堆,挖掘典故;代表社区去上级单位参赛,前乒乓国手爽快地“屈尊”批挂上阵;浙江在线网站要建立“社区网”,第一个就把御跸社区挂上了网……大家各施其能,把浙大御跸社区这个大家经营得红火而温馨。
改造背街小巷背后有个参谋
当杭州市改造背街小巷,御跸有四条小路列入改造计划的消息传来,社区干部们就酝酿要好好挖掘一下御跸的典故,争取改造后的小路能原汁原味地体现御跸的历史文化风貌。在这方面,社区里可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我省专攻地名志的老教授、浙大历史系地理系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仓良修老先生,就住在浙大宿舍楼里。
社区干部一上门请教,老先生像对待自己的学生一样热情接待。“我真的很高兴,能对社区的人文建设作点贡献。”老先生这样表白心迹,“我年纪大了,一次次再去跑图书馆力不从心,但我可以配合你们,给你们提供线索,综合分析。”
于是,从大学毕业不久的社区党委副书记丁晓燕和老先生结成了“老少配”。老先生自己也无法查实的东西,就联系好浙大历史系图书馆等单位,让晓燕上门去查找。社区“大营盘”这条路,过去流传的资料里都提到是“清军的楚军驻地”,但都没写到出处。晓燕在仓老师的指导下,多方查找,毫无结果。治学严谨的老先生坚持认为:如果所有的权威史料上都查不到出处,那么这一说法就只能是民间传说,“无从考证”。最后,社区接受了老先生的意见,把原来的社区介绍都作了修改。
教授胸怀环保给树挂上胸牌
到了御跸社区,感觉像进了植物园一样。社区里300多棵树木,“胸前”都挂了一张“胸牌”,这树叫什么,什么来历,有啥用途,一清二楚。
“胸牌”工程的发起人,就是在这里住了40多年的浙大历史系教授唐瑛老师。在她的撮合下,浙大生物系的周灿松教授、浙大植物分类学的专家郑朝宗教授,三个人联手行动,把社区里所有树木一一登记,然后对照《植物志》,辨明身份,制作“胸牌”。每棵树的“胸牌”内容基本上都校对过8次以上。“这是最好的环保教育呵。”曾在美国新泽西住过一年多的唐老师,对自己为此付出的辛劳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