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省内试点区首次中考改革完成,明年杭州全面推行新中考。
●家长忧虑,一考会不会变成许多“考”;校长坦言,自主权是个烫手山芋;上海北郊中学校长郑杰的话有点“耸人听闻”:“我对中考改革充满恐惧”……
●50年来前所未有的中考改革,学生、家长、校长各有期待——
随着省内三个中考改革试点区余杭、义乌、北仑三地的中考总结会议陆续完成,杭州的中考改革也将随之而来。2006年,杭州市将全面进行中考改革。杭州中考怎么改?分数和素质,这一次谁来决定学生的命运?
课改了,评价方式也必须改
“几十年下来只按分数选拔学生,一张试卷就定了一个学生的命运,标准太简单、盲目、武断。”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刘兼曾经这样说。2003年,全国初中升学率为59.3%,高中升学率却达83.4%,中考成为比高考更加难的考试大关。
2004年6月,教育部在全国17个课程改革实验区低调推行了中考改革,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成为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据之一,打破了以往以分数作为惟一标尺的高中招生制度。
2005年,实验区扩大到全国500多个,包括浙江省余杭、义乌、北仑。预计到2007年,将有20多个省全面实行新中考。
“新课程改革决定了中考要改革。”刘兼说,从2001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在课程学习中培养素质,注重创造性、动手能力。学习课程变了,如果考试不改,那么按新课程学习的学生就会吃亏,新课程改革也就难以为继。
2004年6月,深圳南山区第一批接受新课程教学的初中毕业生参加了毕业考试,他们无从知道五个科目考试成绩的具体分数是多少,取而代之的是A+、A、B+、B、C、D,一共6个等级。除了学业考试外,还有综合素质评价,后者分为两部分,一是“综合评定”,由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定组成;二是政治、信息技术、科学实验操作、综合实践活动等综合素质考查科目,也都分为各个等级。
去年杭州市教育局透露的消息显示,杭州的中考改革也将按照条件前置、特长特招、分数录取的大致框架进行。
家长:我们还有很多担心
在中考改革中首当其冲的是学生,焦虑的家长往往成为这部分人群的代言人。
改革后,一次考试是否会变成无数次考试?初一学生家长孙女士有这样的疑虑。“听说要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体育、音乐、美术都要考,这是否意味着孩子什么都得学?平时考试是否次次都会记录在册?如果这样,不是变成每次考试都马虎不得了?”她觉得那样,很可能会更加重孩子的负担。
如何保证选拔的公平?“注重综合素质,不再以分数为惟一标准,那当然是好事。”初二学生家长赵先生对中考改革持支持态度,他一直担心学业负担过重,对儿子的健康发展不利。“可素质本就是个模糊的概念,如何用科学的量化标准来评定?”他担心评价标准过于模糊,监督力度不够。
高考不改,中考怎么改?杭州市民李先生认为,没有高考的彻底变革,中考就难以突破。“初中毕业还得上高中,如果一味弱化中考甚至取消中考,那么高考怎么办?孩子的就业怎么办?”他说,教育是社会的反映,整个社会人才观、就业观等等没有改变,先变教育,恐怕行不通。
校长:自主权是个烫手山芋
学校也是中考改革的震中之一,因为它将打破学校对学生的评价和选拔体系。
中考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但具体操作起来也不容易。杭州采荷中学校长严国忠认为,中考改革注重平时表现而弱化升学考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放权给学校,让学校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发挥一些学校特色,对国家教材、地方教材的不足做一些补充,有利于发挥学校个性化教育特色。
但他同时表示,具体到操作层面也许会遇到许多困难。毕竟考试比较硬,而评定比较软,而且每个学校的生源不一样,学生表现不一样,班级和班级之间也有差别。有的学生在这个班级是中等,到了别的班级可能就是优生了,这很难把握。
“我对中考改革充满恐惧”,上海北郊中学校长郑杰的话有点“耸人听闻”。“假设中考难度过低,就没有了选拔功能。我这个校长就很难再当下去。我以什么来衡量老师?家长凭什么来判断你是否是一所好学校?我主张改造学校,改造教育,不过我考虑的是如何研究现有的制度,花很短的时间而不是题海战术来提高学习成绩。
招生自主权,一把双刃剑。按照教育部设计的框架,中考改革将赋予高中学校部分招生自主权。可部分高中学校校长明确表示不愿享有这个权力,视之为烫手山芋。内蒙海渤湾区曾按120%的比例进行投档,处于录取底线的有12人,只能录取7人。可界线的模糊带来录取的难度,加大了风险和争议。最终海渤区宁可通过增加名额的方式全部收进学生,放弃了选择权。
专家:改革难点何在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中考改革的难点是“综合素质”评价。“由于道德水平本身是很难评价的,一旦与现实功利挂钩,这种评价极易变味,许多青少年在学校和家庭中表现出的‘双重人格’就是显例。”
杨东平还担心,如果将这种本身缺乏科学性的评价完全授权给教师,只会训导出符合学校标准的“好学生”,他们往往具有紧跟老师、乖巧听话、循规蹈矩之类的“道德特征”。
《中国青年报》曾发文表示,中小学考试和评价改革不到位,一直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巨大阻力,尤其是终结性考试,是中小学教学的指挥棒。然而现实中中考毕竟还是重要的选拔工具,这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根本改变的。既要实现选拔的目的,又要完成促使学生成长的使命,这是中考改革的两难选择。所以,革新后的具体操作运行可能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