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抑郁全职太太自杀事件(详见早报10月14日报道)引出了日益受人关注的心理健康话题,而早报第一时间与杭州第七医院联手推出的免费心理咨询活动也受到了读者的普遍关注,不少人一大早打来电话争抢名额,也有不少“迟到”的读者希望早报能更多地关注与宣传心理健康话题。
父母高期望“压垮”乖儿子
今年才18岁的小书(化名)是杭州一所职高的学生,一星期前,他时常出现哭泣等举止,并自我感觉胸闷、气急,老是感觉自己要死了。看到早报与市七医院推出的活动,小书的妈妈第一时间打进热线要求专家帮忙进行心理咨询。
“我儿子平常特别乖巧听话,让他吃饭就来吃饭,让他睡觉就会立即睡觉,成绩虽然一般但也非常努力,这么乖巧的人怎么会得心理疾病呢?”小书的妈妈异常心疼儿子目前的状况,她把这一切都归咎于丈夫的严格要求,因为丈夫对儿子的学习要求特别严厉。就在最近半年时间,儿子的成绩有点下滑,丈夫曾打了儿子一巴掌,之后一个星期,儿子就出现了哭泣、失眠、胸闷、气急等症状,并时常产生轻生念头。“肯定就是那一巴掌引起的!”
专家分析:“这一巴掌其实仅仅是诱因,跟孩子长期所处的家庭环境有极大的关系。”应用心理学博士骆宏分析指出,孩子如此乖巧其实是不正常的,他是在刻意压抑自己的主见与需要来迎合与达到父母的期望,但当这种压抑情绪“膨胀”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的心理崩溃了,以至于出现了严重的抑郁情绪。
对于这种情况,骆博士认为,关键是父母要协调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交往存在三种模式:成人-婴儿、成人-少年、成人-成人,在婴儿时期,确实需要父母全权照顾;但少年时期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此时的父母应该与孩子协商处理一些事情;在成人时期,孩子更是有了与父母不同的看法,此时父母与孩子就应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在处理与孩子的关系时,总是将他们当作婴儿来对待,这也是导致代沟的关键因素。
工作压力是年轻人抑郁主因
在参加免费心理咨询的读者中,记者发现有不少年轻人是因为感情问题与工作压力过大引发心理上的焦虑情绪。
有着大专学历的小徐今年23岁,尚未结婚,但因为感情的不顺心经常困惑不已,睡眠质量急剧下降,甚至连工作能力都下降了很多,偶尔还出现做人没意思的想法,幸好到目前为止没有付诸过行动。
年仅22岁的小冷则是一名操作工,他告诉心理咨询师,这一年来他越来越感到杭州的生活成本太高,而自己的工资又偏低,因此心理极不平衡,觉得自己做人很失败,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他感到无助与失落,并一直回避着异性朋友。“这几天合同快到期了,我更是觉得心烦,我都觉得自己快崩溃了。”
专家分析:“我们整个社会亟需重新审视成才观。”杭州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负责人、市七医院院长赵国秋认为目前的人才观有很大偏差,似乎没有学历就不是人才。目前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才”不到总人口的10%,根据这样的人才观,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自己,必然为了10%的名额去拼命,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上有自杀行为、心理问题的学生会这么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经济非常发达,但他们绝对不是唯学历论人才,在这些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一个没多少学历的技工所起的作用远比徒有文凭的博士、硕士强,技工就是人才。
杭州拟对心理卫生立法
强调正常人的心理维护
本报与市七医院联手推出的免费心理咨询活动已于上周末结束。市七医院院长赵国秋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精神卫生的认识水平,因为精神病的概念早就已经从原来单纯的精神分裂症扩展到危机事件后的应激反应、焦虑、抑郁等范围,而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也有待逐步提高。
据悉,杭州市目前正拟对心理卫生立法,讨论稿已进入了最后一轮,而此次立法的内容显然不同于以往,专门强调了正常人的心理维护。专家指出,在面对困难时,正常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寻求帮助能力等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一个正常人只有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心理,才能活得更健康、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