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评“朱淼华现象”:追求“论文泡沫”
www.zjol.com.cn
2005年11月28日 09:22:27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新闻回放
朱淼华是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的讲师。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西方艺术史》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并被评为全校精品课之一。但是,在岗位聘任考评中,因为没有论文等原因,他在哲学系排名最后,被淘汰“下岗”。
朱淼华的遭遇经本报报道后,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朱淼华的遭遇并非个案,在我国高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许多大学都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其弊端正在日益显现。
过分重视科研影响教学水平
潘懋元(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名誉所长):朱老师课上得好,没有科研成果,就被淘汰,这不是实事求是的做法。高等学校的任务一是培养人才,二是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本质上并不矛盾。然而,在实践中,教学与科研却常常产生矛盾。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提出创办研究型大学,片面强调科研特色,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吴平(武汉大学教务部部长):对大学来说,教学、科研是重要两翼。现实的矛盾是,科研牵涉到经费分配和学校考核,论文等科研成果是看得见的,可以摆到桌面上,而且只要花时间就有“成果”——有名有利。教学则是“看不见的”,可能花费了很多工夫,“成果”却不能马上看到。
这种评价标尺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可以获得现实的认可,“述而不作或少作”的教师就要吃“眼前亏”了。难怪一些教师尤其是公共课的教师感叹:花了很多时间准备“一缸水”,就为灌满两节课的“一桶水”,但工作量考核还是两个课时。没花多少工夫写了几篇论文,考核分数却很高——一心搞教学出力不讨好。
在这种评价标准的“诱导”下,一些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花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少了。有的教师在外地完成科研任务,7点下火车,8点跑进课堂。这样的教师也很“敬业”,但教学效果会怎样呢?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这已成为目前我国高校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朱淼华现象”引发热议教师评价体系遭遇尴尬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朱淼华的课教得好,学生给他打高分,却因为没有论文,岗位考评不及格。11月24日,关注“朱淼华现象”的《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却“下岗”了》一文在本报文化版见报后,朱淼华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编辑:
何始玉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