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撒播文化的种子
(4月2日晚,费建文记于河山庙头村)
今天是我蹲点河山镇庙头村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在村支书陆锦良的陪同下,参观了村容村貌,又到了老党员沈松清家、陆树松的水蛭养殖场和章学勇的种鸭场了解情况。庙头村经过近年的村庄整治和建设,已成为省级示范村,一路走过村道宽阔,环境优美,加上阳光明媚,让人感到农村的悠然恬静和勃勃生机。
上午的最后一站,我们是到文化示范户陆坤才家。车子一停,就见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迎上前来,我赶忙下车伸出手去和他握手,老陆高兴地拉着我的手参观。老陆的屋外砌了个水泥乒乓台,还有半个篮球场,几个孩子嬉笑着在玩耍,走进他的活动阅览室,面积虽然不大,但摆放很紧凑,靠墙一排书柜上整齐地放着各种书籍,还有不少运动器材,中间有一张八仙桌,几个老人坐在一排小椅子上安逸地聊天看电视,在这里看到的是我平时看不到的一种自然、舒适和惬意的生活,这也正是我们所要的。
围着八仙桌坐下后,我问老陆:“家中平时来人多吗?”他说:“很多,特别是双休日小孩子多,平时老年人多。”我翻了翻借阅登记表:“借书人还蛮多的。”“去年借出600多册。来看书活动的人连邻村的都有,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精神方面也需要。”当我得知老陆用自己的钱订报纸、买书籍、请人唱三跳、牵书等民间曲艺时,我问他:“有什么困难吗?”
老陆只是说:“书籍要再充实些,满足不了村民的需要”。就这么一句平平常常的回答,却让我为之深深得感动。多纯朴、多好的老乡啊!他既不为自己向组织提要求、谈条件,心里想的就是如何办好这个“文化示范户”。谈话中,我了解到老陆已经72岁了,在2002年得知村里要设一户文化示范户时,他主动找到村里,要求设在自己家中,几年来,他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扑在了这个他所说的“自己也喜欢的文化示范户”上。临走时,我送了一套《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给他,老人捧着书一直目送着我们离去。
在车上,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我们的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这是我在庙头村蹲点前所没有想到的。面对群众的渴望和需求,如果我们党和政府不去占领这块思想文化阵地,那么封建迷信、陈规陋习就会乘虚而入。我深感我们党委、政府的责任,同时我也很欣慰地看到我们桐乡大地上有1000多户像老陆这样热心公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文化示范户,在农村撒播着文化的种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粮”,这批文化的种子,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