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地飘扬鲜红党旗 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巡礼
2007年06月10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嘉善缪家村党支部把村民“引”上致富路
走进嘉善县大云镇缪家村党支部办公室,我们发现这个不起眼的浙北小村却捧回令人羡慕的荣誉:“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党支部”、“市级脱贫致富村”等一个个奖牌引人注目。众多奖牌的背后,凝聚着村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和甜酸苦辣。
2006年,这个村固定资产达到4000多万元,村人均年收入9309元,多数村民搬进了小洋楼。曾经,缪家村是嘉善县有名的贫困村。当时全村12个村民小组,可支配资金不足5万元,人均年收入仅2000元。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王四根在全村群众大会上动情地说:“咱们不缺力气,缺的是观念,如果不能带领大伙摆脱贫困面貌,我就辞去支书职务。”
于是,伴随着大棚蔬菜新技术的推广,科技兴农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然而,祖祖辈辈按老传统种田、靠天吃饭的农民,哪能一下子就接受这种新技术。村党支部第一次召开新技术推广会,4个小时只等来了几个抱娃娃的妇女。村党支部委员挨家挨户做工作,群众却说:“祖祖辈辈都这样种地,还要折腾个啥!”
农民是最讲实惠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王四根率先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搞起了试验,经过亲身实践,王四根搭的毛竹大棚花了3000多元钱,可当年种地蒲就获利5000多元。
村民们从科技农业中看到了希望,大家热情高涨地投身于“大棚革命”中,村党支部便全力做好“后勤”工作。有一些农户缺少资金,村党支部委员多次到镇信用社做工作,并由村里担保,给农户发放贷款。村民种大棚蔬菜缺少技术,村党支部请来浙江大学的科技人员,免费为村民上课。
近几年,村党支部又带着村民兴办企业。如今缪家村有个私企业23家, 2006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84亿元,从全县的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有组织关怀,离家再远也不孤单——力邦社区党支部为流动党员贴心服务
一个由来自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近3000名外来务工者组成的奉化西坞街道力邦社区,自2003年2月成立党支部以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和其他重大案件,成了外来人员融入当地社会、快乐生活、和谐相处的乐园。其缘由何在?外来务工人员的答案是——有一个让大家倍感温暖的党组织。
“在‘力邦’,我深深地感受到,有了党组织,离家再远也不觉得孤单。”来自江苏东海县的党员陈虎深有感触地说。如今在力邦村,每天可以听到党员青年自办的“力邦之声”广播节目,每星期可以看到免费的电影,可以在篮球场、溜冰场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享受运动带来的欢乐,在“欢乐力邦”青年文化艺术节上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在大年三十的“饺子宴”上共享浓浓乡情……
“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了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外,党支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党员自我发展的需要,开展政治思想、文化学历、生产技能、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推广等教育培训,增强党员就业本领和业务技能。至今已经安排各类组织活动80多次,举办服装、电子等专业技术培训班14期,参加党员150多人次,有17名党员参加电大(自大)教学点的学习。力邦社区党支部在抓好所辖14名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还协同22个企业党支部加强对100余名企业党员的教育管理。
社区党支部成立以来,已经新发展党员5名,有80多名优秀青年递交入党申请书,其中22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和谐,让村里一天一个样——记龙游县模环乡钱家村党支部
徜徉在风景如画的龙游县模环乡钱家村,夜幕下的运动场总是人声鼎沸,村里按规划辟出体育场地,安装了单双杠、吊环等体育活动器材,建起文化活动中心。67岁的钱百元每天都和老伴去锻炼,他说,看着村里一天天的变化,真让人高兴。
“环境舒心,经济也要上去,这才和谐。”现任党支部书记许柏生告诉笔者,钱家村毗邻龙游工业园区,发展大棚蔬菜市场潜力大,村党支部和村民商量后,得到多数村民支持,并争取到省农业厅沼气综合利用的专项扶持。“技术成熟后,我们将在全村推广,由村里补助种苗费,负责技术指导。”
“老许这人爱钻研。吃上一个橘子就知道这橘子是不是缺施石灰、菜饼,是不是下肥过早;到猪圈转一圈,就清楚生猪是不是有什么病,该用什么药,要吃什么饲料。”村民钱卫忠说,前些年别的村庄还没有开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老许就和村支部一班人引导、帮助村民发展种植柑橘和规模养殖生猪,还发展沼气。全村98户人家,已有72户建了沼气池,成为一个远近闻名的沼气生态示范村。
“小事经常沟通,大事民主决策,村两委和睦相处,是我们处理村两委关系的原则。”村委会主任钱德其说,多年来,村两委从来没有出现互相“拆台”的事情,只要两委形成决议,党员干部都会带头主动去做。
人和万事兴,村和家家乐。和谐、和睦、和气,和的力量,正是钱家村党支部巨大的凝聚力。
村企,总能见到党员干部的身影——记诸暨市枫桥镇党委
在诸暨市枫桥镇的田间地头和工厂企业中,总能看到党员干部的身影。镇里还专门抽调42名党员干部,分驻各村和企业,实时了解村里和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镇党委书记张晓冬说,镇党委班子有个明确的思想:不能当“官老爷”,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人民群众之上,而是要通过建立制度,密切联系群众,让问题矛盾未“露头”就被解决。
镇党委落实了班子成员挂钩联系责任制,要求每位成员至少联系一个管理处、一个重点村、一家企业、一个站所、一个技改项目、一户种养专业户、一个效益农业基地和一个困难家庭,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一些汽配企业用焦炭作铸造燃料,刚一开炉,周围农户的锅台上就是一层灰,纠纷不断。现在,一个工业集中区正在审批中,即将开工。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说,届时进区的企业将被要求改用电炉。
除了班子成员走访,镇党委还建立制度,让干部们下企业、进村庄,进行“实时监控”,实时解决问题。
从今年3月下旬开始,镇党委向18家企业派出14名驻企干部,明确规定每人每月在企业至少要呆5天时间,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做好协调。前不久,红蝠服饰有限公司想进口一批设备,却不知道怎样才能享受优惠政策,驻企业的镇工办主任骆平知道后,专门跑到省外经贸厅,替企业办好进口设备免税许可证。干部驻企解难题,受到当地企业主的好评。情森制衣董事长郭菊新对记者说:“现在企业要办什么手续,驻企干部都可以‘包’了。”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朱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