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浙江在线07月17日讯
暑假里,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每天忙于“赶场”上课,如陀螺一样,在不同的培训班之间旋转,学习“档期”安排得满满当当。虽然放假了,但各种学习仍是他们暑假的第一要务。这些孩子的假期生活成了学校春秋两个学期之外的“第三学期”。
近日,记者在与“第三学期”的孩子交流后发现,不少学生反映,奔波在各个培训班之间的他们,放假了却比在学校的时候还要累。
如何让暑假中的孩子脱离“第三学期”的烦恼,教育人士建议要合理安排孩子的暑期时间。
暑期培训班成了孩子们的“第三学期”
培训班上课就像学校
下午两点多,正是夏日里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树上的知了扯大嗓门叫个不停。
此时的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一片繁忙。前来送孩子的车子堵住了大门口,造成了小规模的交通堵塞,大大小小的身影涌进大楼。
一个扎小辫的小姑娘,背上背着个大书包,手里拎了壶水,从记者身后蹿出来,边跑边念叨着:“要迟到了,要迟到了。”
记者回头看了看,后面还有一些学生在一路小跑,身后跟着的家长大口地喘着气。
记者走进大楼。二楼一间教室内,40多个小伢儿正在听老师讲课。门外走廊上,排排坐着好些家长,有的拿着矿泉水,不时地拿起来喝几口;有的无聊着,在翻看报纸。他们都是来陪孩子上课的,大多是老年人。
记者连续走了几层楼,大部分教室都在上课,感觉就像在学校里。
一位迟到的学生告诉记者,他有一半以上的同学都在上培训班。
暑假生活比上学还要累
剃着小平头的肖兵(化名),是茅以升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这个暑假他妈妈给他报了35天的日托班。
“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了,在学校上学都只要7点起床。”肖兵向记者抱怨,他家在五福新村,离学校还比较近。现在为了准时赶到日托班上课,他每天至少要花半个小时的时间赶路,所以起得比上学的时候还早,“觉都没得睡了”。
从上幼儿园开始,肖兵每年暑假都要参加日托班。日托班已经成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为了摆脱这年复一年的暑期班,今年暑假开始前肖兵与妈妈就此进行了谈判。经过努力,他得到了“这是最后一次假期上课”的“承诺”。
“上这个班确实很烦的。”虽然这是最后一次上日托班了,但肖兵仍一脸烦躁。
肖兵的日托班有份课程表:每周一三五上数学,二四上语文。肖兵的英语不太好,他说,现在非常怕妈妈又要他去上英语班。
跟肖兵一样,许多学生的暑假被五花八门的培训班“瓜分”,“累”是他们普遍的声音。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现在白天要赶各种培训班,要抓紧时间完成培训班的作业,晚上回到家还得做学校留的暑假作业,所以夜深了还迟迟上不了床。
“我们是连续两个小时上课的,中间都不休息。”一位学生说,他所在的培训班甚至没有学校里的“课间十分钟”。一堂课上下来,学生们全都疲惫不堪,头昏脑胀,“到后来根本听不进什么了”。
重复学习让孩子腻烦
记者调查发现,参加培训的学生一般都参加了两门以上的培训课。
王玲颖(化名)下学期就要读小学六年级了。这个暑假,她专门从转塘赶到杭州市中心参加两个培训:古筝班和英语班。
“其实就是把学校里的知识又学了一遍。”王玲颖在班级里英语成绩比较靠前,而且英语班讲授的语法她在学校里都学过。“爸爸让我来再巩固巩固。其实,我都学腻了。”
而另外一位读四年级的文文(化名)刚好相反,她到英语班上课是“超前学习”。在家长的安排下,文文每个暑假都要到剑桥英语培训班报到,今年才11岁的文文,现在已经过了英语一级测验。
说到文文的英语水平,文文的奶奶宋阿姨脸上堆满了笑,她告诉记者,现在小伢儿的竞争也很激烈,虽然这些知识以后学校都会教的,但别家的孩子暑假时间都在提前学习,自己家的小孩也不能落下。“等新学期开学,学校的英语课就当复习一下,反正没有什么不好。”
王玲颖告诉记者,她梦想中的暑假是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旅游,如今看来,这只能是一个奢望了。“等我上了初中,爸爸肯定让我每个假期都上补习班。”
半数家长喜欢送孩子上培训班
一到暑假,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已然成为家长们的“规定动作”。近几年,杭州还曾出现家长们漏夜排队给孩子报培训班的“壮观”场面。
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向记者提供了一份由杭州市城调队对市区1000户市民家庭开展的调查。
数据显示,有79.8%的市民家庭认为校外教育有必要。有孩子的市民家庭中有64.2%的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其中,过半市民家庭给孩子选择培训是为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而为弥补在校学习不足,进行补课的达到28.5%。另外,校外教育活动类型的调查中,有50.0%的市民家庭喜欢培训班学习。
这些数据表明,家庭对校外培训的支持度高涨。但是,家长们千辛万苦,花钱又花精力的时候,是否想过孩子会不堪重负?
采访中,大多数家长在谈到孩子会不会培训过度时表示,上培训班应该是利大于弊。
“现在的小孩子不要看年纪小,竞争相当激烈的。”今年暑假,钱阿姨的孙子除了每天要上文学班外,星期四和星期天还要参加数学班的补习。
钱阿姨告诉记者,培训班里也搞淘汰制,学习不够好的小孩会在培训班里遭“刷”:“160人只选拔80人,淘汰率很高的!”
为了让孩子在暑假里学到更多知识,钱阿姨每天全程陪读,一点怨言都没有,对于培训效果也很是“陶醉”:“学校老师都说我孙子作文写得好,是小神笔!”
当问及有没想过孩子这样暑假会不会累了点,一位家长说:“小孩子有什么累的?!上培训班贵着呢,我们送孩子上课也很累的。”
培训班更像假期“托儿所”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部分家长对培训班的教学效果其实并没有过多的要求,对他们来说,补习班更像是“托儿所”。
一位家长道出了一部分人的真正想法。“不上培训班,小孩就没地方放。带到单位去影响不好,放在家里,他只会守着‘两电’,一个电视,一个电脑。孩子年纪小,缺乏自制力,街上诱惑又那么多,万一迷上网吧怎么办?”该家长说,到了培训班,又能学习,又能让老师管着,他们也就省心了。“就算学不到什么,也总比他一个人待在家里好。”
一些学生也对记者诉说了他们没地方可玩的烦恼。一个学生对记者说:“刚放暑假的前几天,补习班还没开班,我就在家待着,除了和同学电话聊天就是看电视看书,不知道该做什么,也很无聊的。后来上补习班,每天就有事做了。”
没地方可玩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慨叹,越来越多的孩子发现,除了培训班,他们的假期竟无处可去。一位学生家长说,本来给孩子玩的地方,都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收费培训班;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举办的活动也越来越少;去图书馆和书店也只能是看看书。漫长的暑假,孩子们还有哪里可去呢?
在学习与休息间
寻找平衡点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现在春秋末年的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即提出“藏息相辅”“修游结合”的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学习与休息相协调。
什么样的活动形式,既能让暑假中的孩子有所收获,又能轻松度假,浙江省青少年维权中心负责人陆保衡说自己也拿捏不好。他告诉记者,很多家长也在为孩子在暑期培训与休息之间寻找平衡点犯愁。
“一概不让孩子上培训班,他们就只会玩电脑。适当的培训应该搞,但又不能过分进补。”陆保衡认为,把孩子的暑假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家长,不能只图孩子有人看管,也要为他们的身心考虑。
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刘如一在接受采访时说,每年假期,家长们都挤破头给孩子报名参加培训班。该中心也曾经吃惊地发现,有个别家长一口气给孩子报五六个班。这种做法是不提倡的。“我们也在一直提醒家长,孩子喜欢的班可以报,不喜欢的就不要强求。”
“不一定进了培训班才能学到东西。”刘如一提醒说,暑期本来是安排给学生放松的假期,家长没有必要给孩子填得太满。除了选择培训班外,走进大自然,参加夏令营等活动也可以让学生增加知识,不一定非要坐在教室补习。
针对有的“第三学期”的孩子已经出现逆反心理,刘如一建议,如果孩子厌烦了,做家长的就没必要硬性给孩子安排培训计划。否则,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