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位城建专家告诉我一个信息: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疑惑地发现,而今在不少城市,到处是高耸的摩天大厦、四车道的大马路、耀眼的霓虹灯、炫目的广告牌……他们不禁发问:中国5000年的丰富历史到哪里去了?
我绝不敢说在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我这几年也算陆陆续续跑了一些城市。对一些地方,不少城区,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开阔的马路外,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最近,又看到一则材料,在过去的若干年中,中国不少城市在建设中遭受不小的蚕食,文物遭到戕害,城市失去特色,有600多个城市几乎是“千城一面”。
为何没有特色?只因为少了人文精神这一“城市之魂”,日益稀缺了文化这一重量级元素。纵观许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市建设往往一味贪大求洋,追求气派气势,热衷豪华奢华,每个城市都在用同一种思路和模式打造这样的“现代化”,城市的面貌岂能不千篇一律。
每一座城市都是当地经济、文化的标志,是社会发展历史的见证。钢筋混凝土能使高楼林立,但不能铸就高品位的城市之魂。丰富的人文精神,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结晶,是人们站在理性的高度、思维的高处,审视自然和社会的思维之光和智慧之炬。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宝贵的城市财富,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有了它,人可以站在高巅,看得更远,想得更深,不陷于浅薄,不流于浮躁,不求于作秀,不累于虚名。创新而不莽撞,奋进而不狂妄,理智而不虚假,成熟而不浮浅。往往既改造社会和自然,又和谐于社会和自然,把谋求自身的利益与谋求群体利益结合起来,把讲求子孙利益和社会长远利益统一起来。
北京的四合院,天津的阔胡同,上海的弄堂,山西的大院,杭州的小巷,江南的民居……这些建筑既体现了悠久的文明,又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生活习俗相适应,体现了实用又美观的和谐之美。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永恒的历史明镜,要是让“西湖穿上西装,扬州着上洋装”,那就不伦不类了。欧洲的雅典、巴黎、罗马等名城都保留着浓浓的历史感,璀璨多姿的建筑形式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一种展示,那些历经沧桑的建筑瑰宝更凝聚着丰富的文化。欧洲人总是竭尽所能保护古迹和名胜,并努力把过去与未来有机地合二为一。比如在巴黎、罗马,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友好交融,几乎所有的历史设施都得到很好的保存。在德国,即使是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城市,也都视为“老城”,完整地保存着城市当年建筑的样子。
人文内涵,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闪现出不可磨灭的光辉。而每个城市都有“得意之作”,都有自己的骄人历史。如果说每一个城市都有一双独特的眼睛,通过这双特殊的眼睛,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城市的灵魂,可以十分便捷地发现城市彰显的个性,那么,这双明亮的眼睛正是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