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们这个活动上你们报纸的几率有多大?”“怎样能上报,我们的实践策划就怎么改!”“现在报社比较关注什么话题?我们可以确定相应的实践内容。”
最近一段时间,许多媒体都受到了一个特殊群体的追捧,那就是一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媒体联络部”。一家中央驻浙媒体的公开投稿邮箱每天都会收到大量有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邮件,甚至还有大学生直接找到报社,希望记者报道他们的活动。
是什么让这些大学生如此热衷于媒体的报道?其中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缘由呢?
大学生社会实践热衷联络媒体
一所师范大学的化工学院向媒体发来邮件,称他们将对“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进行水资源调研;一所理工大学的“民生之行”社会实践小分队发来邮件称,将开展关爱流动儿童活动;一所医学院社团联表示,他们将到偏远山区为村干部进行形象与礼仪专题讲座……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身处校园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因为借此桥梁,他们可以真实地观察社会,但如今这种难得的体验活动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
每年的7月至8月是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高峰期,杭州一位跑科教线的记者称,他的个人邮箱平均每天有多达50封的此类邮件,而这样的“投稿”如潮水般拥堵了记者用于联络的邮箱,以至于很多记者直接把这些“投稿”作为“垃圾邮件”删除。
然而,大学生的“报道”之战却依然乐此不疲。“记者的联络方式就是一种资源,”杭州一名与记者打过交道的学生干部小李说,“一些活络的同学都在到处搜罗这些材料。”
除了“撒网”般发邮件,一些大学生还会主动找到媒体,要求记者报道他们的暑期社会实践。黄刚(化名)是杭州一名大三学生,作为活动的“媒体联络部”负责人,前些日子他冒着烈日,在杭城各个报社和电视台之间穿梭,一天的公交费用就要20多元。
当这位被太阳晒得黝黑的大学生坐在记者面前时,他显得有些着急:“那怎样的策划能够报道的几率大些?我们还有些时间,可以改改方案。帮帮忙吧!”就在记者发愁时,门口又来了两名大学生,原来,他们坐了一个小时的车过来,要求和记者“面谈”。
“为什么大学生们如此热衷于联络媒体?”很多记者发出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暑期社会活动就是为了上媒体?
“我们的活动结合了奥运话题以及留守儿童的内容,算是现在比较热门的,希望你们能报道一下。”杭州一所高校大学生媒体联络员张同学找到记者。
“你们的活动具体有哪些内容?”“我们联系了一个居委会,他们帮我们组织部分孩子和老人的书画作品,到时去西湖边展出,让过路人签名。”陈同学开始解释他们的活动。“这和奥运有关吗?经费哪里来?能给社会带来什么?”记者的问题让陈同学犯了难。
记者发现,虽然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众多,但大多缺乏新意,选题频频撞车。一些团队计划“宏伟”,大有指点江山、改天换地的气魄,结果却是偏离初衷,走向形式主义。
杭州一所高校法学院的学生小王即将去当地一个社区开展普法活动,但为了宣传这个活动,小王已是焦头烂额,这两天他硬着头皮打了五六家媒体的电话,甚至表示“只要能报道,活动怎么搞都可以由媒体来定”,但还是没有一家媒体给他肯定答复。“帮帮忙吧,我们的社会实践学校是要考核的,如果不能见报,考核分数就比较低。”小王的一句话道出了内情。
在记者的追问下,小王道出了如此热衷于媒体报道的隐情:“如果有媒体报道,我们活动的影响力就提升了,在评比暑期实践优秀团队、优秀学生干部上,我们就会脱颖而出。”
原来,在暑假结束后,学校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评定在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媒体的关注度。事实上,除了考核,媒体的关注还可以缓解活动经费的压力:不但去学校报销费用变得相对方便,甚至连寻求企业赞助时,也会具有特殊的优势。
原本为了提高实践能力、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的暑期社会活动,不知不觉间竟变了味。
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远离浮躁
“考察农村,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律,推动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通过调研探讨这项制度的不足,对完善制度提出建议”……在大学生的暑期实践计划中常常出现类似的表述,但在他们对问题还谈不上有多少了解的时候,要实现这些目标恐怕还有很大的差距。
“现在的大学生确实和以前不同了,他们更希望展现自我,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同,与媒体保持信息畅通,这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也有一些同学对于社会实践的价值产生了认识上的偏差。”杭州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团委老师表示。
在这样的思想下,一些活动组织者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据一些实践小分队队员反映,学生干部是社会活动实践的主要力量,一些“走马观花”实践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学生干部作为“政绩工程”邀功摆好,为自己“晋升”、拿奖学金、毕业找工作积累资本。
“大学生暑期实践,最该锻炼个人能力,锤炼团队凝聚力,找媒体不该是活动方向和终极目标。可我们也有苦衷,学校把媒体报道当成重要的评价指标,本该注重体验的实践现在被揣摩媒体心理所代替了!”这是一名暑期实践的大学生团队负责人的心声。
的确,学校完善的评价缺位也是导致这种怪现象的因素之一。目前,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以及相互协调、培训、考核等环节和因素,没有形成一个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随机性。这就不得不让学生“变乖”到处“经营”了。
“我们也很希望得到媒体的报道,很多事情单凭学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媒体的宣传是一条捷径。”浙江一所高校赴四川凉山开展支医、支教、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的负责人小卢说,不过,大学生更应深入基层、远离浮躁,体会民生疾苦,用知识和才干来服务群众。如果学子都能“肯沉下去”,那么千万大学生火热的社会实践,终将会有沉甸甸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