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2日讯 热!热!热!昨天,杭城的最高气温达39.1℃。至此,杭州连续38℃以上的酷热天已达8天。省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我省仍以晴热高温为主。然而,烈日炎炎的盛夏,杭城却悄无声息地吹来阵阵清凉之风——社区早早地开放了活动室,独居在家舍不得一天到晚开空调的老人孩子们有了一方休憩之所;民营书店的老板大度地打开店门,欢迎劳作了一天的民工兄弟们在此纳凉;楼下的住户开足空调请楼上的邻居一块避暑……那一份份关怀与温情就像夏日里的清泉,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丝丝清凉。
体验地点:杭州新华坊社区
体验人:孙燕
社区开放纳凉场地
昨天是杭州市新华坊社区纳凉场地正式开放的第一天。社区将活动室和图书室开辟为居民的纳凉场地。原本的纳凉时间安排在下午2点半到5点半,但下午1点不到,社区居民就兴冲冲地赶来了,社区赶紧提早开门。
“我家里装了空调,但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白天开太浪费,电费也吃不消,平时只有晚上睡觉才开一会,听说这里开放,我就来了。”居民全大妈已来感受了5天,感觉蛮好,因此这几天每天吃过午饭都要来。
活动室大约能容纳四五十人,两台空调同时吹,一会就凉了下来。活动室的中央放着一台大彩电,边上架着一台影碟机。社区还特意购买了一批新碟片,以及各种报纸,大家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看报纸。墙上挂着一个飞镖盘,如果坐累了,还可以起身掷掷飞镖,活动一下筋骨。
一位80岁的老奶奶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昨天偶然来社区办公室办事,才知道家门口就有这么一个纳凉的好地方,以前最多去公园的树荫下坐坐,去银行、超市太远,走不动。
新华坊社区的李书记说,今年是社区纳凉点开放的第三个年头,因为是老社区,有些家庭还没有安装空调,所以他们将这个便民措施坚持了下来,居民既可乘凉又可联络感情。
体验地点:杭州城西枫林晚书店
体验人:徐建国孙亚男
飘着墨香的纳凉点
昨天下午4点,虽然太阳已稍稍收敛,但依然热得灼人,走进位于城西的枫林晚书店,中央空调吹出的冷风,让人顿感惬意。
书店人气并不旺,只有几位读者在安静地翻阅着手上的书籍。严老伯是丽水人,儿子在杭州打工。“白天他们不在家,我一人既无趣又闷热。”严老伯说,这里空间宽敞、又有空调,看书很舒服。“而且书店从不来赶人,我儿子有时也跑这儿来避暑。”
“确实有不少农民工朋友把这里当作了纳凉场所。”书店负责人朱先生指着书店前方说,不远处是一片工地,而附近的文一西路又在改造,有不少农民工住在书店周边。民工们大多是到书店里来乘凉的,很少有真正买书的,有些书看多了,书页卷边、破损情况也时有发生。
“不过民工们这么辛苦,他们白天顶着烈日工作,休息时间又没有好的避暑场所,给他们提供这点方便,也是我们书店的社会责任。”朱先生说。“七八月份是书店的淡季,不太会影响到生意,何乐而不为。”朱先生笑着提醒,但书店毕竟是公共场所,希望那些赤膊的农民工穿上衣服再来书店。
朱先生说,中午到下午2点和傍晚时分来纳凉的最多,甚至有些农民工将孩子白天放在书店,吃饭的时间才把他们叫回去。傍晚的时候,周边的居民也会来避暑看书。书店还提供休息的桌椅以及免费的饮用水。
不少市民对书店此举也大为赞赏,“社会就该多给民工们开放这样的场所。”
体验地点:杭州金钱巷社区
体验人:陈伟利
请邻居来家“孵”空调
“明天再来,我们家空调一直开着。”昨天下午4点多,金钱巷32号201室走出五六人,耳边还响着主人对他们的真诚邀请。从7月初开始,201室就俨然成了楼道的纳凉地,主人每天开空调迎接舍不得白天开空调的邻居来乘凉。
早在7月初的一天,家住金钱巷32号506的周阿姨在楼梯里碰到了201的朱金凤。“阿姨,你白天可以到我家来乘凉,我们家空调一直开着的。”
朱金凤的一句话讲到周阿姨心窝里去了,“家里空调是有的,可我们24小时在家,总不至于整天开着空调吧,所以我们白天就吹电扇。”可是,开了电扇,汗还是呼呼往外冒。
朱金凤阿姨邀请的第二天上午,两老去了。“吹空调与吹电扇的感觉真不一样啊,一到他们家汗就收进去了。”周阿姨说。可是,心里还是有疙瘩:是不是我们来了他们才开空调,那多不好意思啊。
然而,两老回家吃午饭时,朱金凤又叮咛,“下午再来,就像自己家里一样。”犹豫之下,下午两老果然又去了。没想到,朱金凤家里人更多了,隔壁的吕敏其阿姨也来了,社区的文艺队也来了……
这下,周阿姨踏实了。
昨天下午,记者在门口碰到周阿姨,她说,“现在大家都很熟络了,上午9点多就都来了,下午3点多午觉后又来,多的时候有10多人呢,都是邻居。”有时,朱金凤还会捧出水果让邻居们吃。
主人朱金凤,昨晚我也见到了。今年59岁,退休在家,是楼道党支部书记。“暑假外孙住我家里,一般都开空调,何不让邻居也一起来乘凉呢。”
体验地点:杭州四牌楼38号防空洞
体验人:何丽娜孙晶晶
防空洞内人凉情暖
昨天下午近5点,记者来到位于杭州四牌楼38号防空洞。还没进洞,就有阵阵凉风迎面扑来。沿着通道往里走,洞内凉爽如秋,和外面简直两个世界。
快到晚饭时间,洞内乘凉的市民已散去大半,剩下的纳凉者三三两两散落于防空洞的各个角落,有的看报纸,有的聊天,还有三五成群聚在一起吃晚饭。
值班的工作人员陈先生告诉记者,为了让市民有一个舒适的纳凉环境,他们特意在防空洞设置了老年人照顾专区、文艺演出区等。现在防空洞内,椅子、桌子、电视、厕所、除湿机以及防暑药一应俱全。
在老年人照顾专区内,记者看到二三十把折叠藤椅摆放其中。70多岁的老人宋孟朵正靠在藤椅上,悠闲地看着报纸。她告诉记者,她平常都在早上10点到防空洞,一直呆到下午5点多才回家。
“早上来的时候,我就把中饭带上。在这里呆久了,聊多了,认识了很多的朋友,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各自的饭菜,气氛特别好。”老人说,虽然防空洞里温度低,可是纳凉的温情却一点都不低。大家伙聚在一起,可开心了。
而在文艺演出区内,一台43寸背投式电视机放在正中央,很多纳凉者都坐在观众席上,聚精会神地看着。有些市民看到精彩之处,还会连声叫好,就如在自己家里看电视一样。每逢周末,防空洞里还有志愿者、文联、社区组织来这里演出的。
体验地点:杭州田园社区
体验人:陈伟利杜佳馨
“风水宝地”广纳芳邻
“金师傅,到我院子里坐坐。”6月底,田园社区的金德意路过7年前老邻居应先根的家,受到热情邀请。好奇又纳闷的金德意跟着进去一瞧——“嗬!真是一块风水宝地!不大的院落里,七八个居民正凉爽地在树荫下乘凉。”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位于广济路182号的应先根家。走到门前,院落的小门开着,里边一条小狗趴在潮湿的地上安静休息。进到院内,记者脚上顿感丝丝凉意。“这院子里的温度有时要比外面温度低七八度呢。”应大伯兴高采烈地跟记者说起他的这方“宝地”。
院子大约有14平方米,能如此荫凉主要得益于两方面:一是院子里的植物,尤其是头顶架子上覆盖着葡萄藤,可遮住阳光;二是院子里的一池清水,降了不少温。拿金德意的话来说,“这是一个立体式花园”。
的确,这个隐藏在应大伯家中的天然空调房上置青葡萄藤、盆景绿植,下设青苔假山,池水草长,绿意盎然;中间还挂有鹩哥安家的木鸟笼,时不时喊着“天好热”,妙趣横生。这些都是应大伯一人亲手辛苦构建的。
从上午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小院总会挤满慕“凉”前来的邻里朋友。“一人独乐,不如众乐乐。”应大伯说,6月底,他发觉自家比外面凉快好多,就先邀请了一帮亲朋好友来家里喝茶纳凉。消息一传开,应大伯的小院落热闹起来了。
80多岁的许大爷常来这纳凉,他感言:“踏遍青山,风景这边独好。”可见,应大伯家中的这方“宝地”在邻里朋友的心目中的地位了。
体验地点:浙江林学院图书馆
体验人:陈胜伟苗丽娜
民工客串大学生
这几天,浙江临安市锦城街道某建筑工地的民工朱有财,一吃过晚饭就会换一身整洁的衣服,和工友一起骑车到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图书馆去读书、看报、乘凉。今年暑假以来,坐落在临安的浙江林学院图书馆,每天都要接待近30名在学校周边工地工作的农民工。
“在这里既纳凉,又‘充电’,可说是一举两得。这段时间,我们工地里每天晚上都有六七人到这里来乘凉,有时候中午也来。”正在图书馆里看报纸的农民工余建军说,自己在临安市碧桂苑小区的建筑工地打工,今年夏天的气温特别高,工地里虽然也有电风扇,可还是热得不行。前不久,听一个工友说起,林学院图书馆不仅可以免费看书、读报,而且图书馆里还打着空调,所以他们常结伴去图书馆看书学习。
“到林学院图书馆乘凉、读报纸是完全免费的。在这里,大家既可以免费看到当天的报纸,还能到书架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看,让我们体会到了做大学生的感觉。”正在图书馆二楼休闲区看报纸的朱有财说,和他一起来的3个民工老家都在安徽绩溪,他们已经到临安打工三年了,每年暑假都到林学院图书馆来看书、纳凉。
浙江林学院东湖校区图书馆主持工作的副馆长潘继进说:“暑假期间,在校师生不是很多,只要不违反图书馆的有关规章制度,校外的群众来校看书我们十分欢迎。一来可以让我们图书馆的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二来让市民和民工免费进馆看书,也是我们服务社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