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05日讯
“上铺的兄弟,你怎么上了工行的‘黑名单’了?”昨天,杭州某房地产公司的罗刚(化名)习惯性地登录“中国同学录”,看到了在京的大学同学给他的留言。
打开同学提供的网页链接,银行“债务催收公告”等字眼跳了出来。在那份长长的名单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名字。
早在上月下旬,工行北京分行、广州分行首次以“债务催收公告”的形式,将共计近2000名拖欠助学贷款的违约借款人的个人信息,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公布于众。罗刚数了数,和他同样来自浙江、毕业于北京高校的共有18人。
国家助学贷款是许多寒门学子的救星,在浙江,目前已有超过18.5万学生因此受益。
有的毕业生为什么会拖欠助学贷款?
18名浙江学子共欠20万元
都是银行长期联系不上的人
记者看到,工行北京分行公布的名单里,欠款学生的个人信息:姓名、身份证号、家庭地址、欠款数额等一览无余。公告的开头,工行注明他(她)们都是“截至二〇〇七年六月三十日,已连续违约一年以上”没有偿还贷款的借款人。大多数人拖欠本息7000元以上,最高的达到3万余元,最低的只有数百元,1200多名毕业生欠款本息总计3700多万元。
这些拖欠贷款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这其中,有18人的身份证号码以“33”打头——浙江籍学生。18人毕业于北京的多所高校,总共欠款20万元左右,最大一笔欠款23368.01元,最小一笔是805.53元。
银行方面表示,这是他们首次以公告的方式将这些人的信息进行公布。“以前我们曾采取各种手段希望与这些同学联络上,都失败了。这次公布的1200多人都是长期联系不上的欠款人。有些人甚至欠债两三年了,只要能联系上的人,我们都没有公布。”
目前,该行已经向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交了借款人的违约记录,同时提醒借款人及时与工行联络。
存折丢了手机换了工作一忙钱忘还了
按照公告上提供的浙江学生家庭地址,记者逐个寻找。个别乡镇因行政区划调整,已经不复存在。费了不少周折,联系到其中两名毕业生。
罗刚,毕业5年了。记者先联系到罗刚老家所在村的村支书,在村支书的帮助下联系上罗刚家人。花了一天时间才和罗刚通上电话。
“我好像记得还款期限有6年啊?”罗刚十分惊讶,并解释说:他在大二、大三时,助学贷款6000元,2002年从北京交大毕业前已提前还了2000元。 “可回到杭州工作后,银行的存折不小心丢了。要还多少钱,什么时候全部还清都不知道了。后来工作一忙,就把这事给忘了。”
电话里,罗刚一个劲地连说抱歉。“我原来在学校时留的联系地址,因老家乡镇合并,现在都改了;工作后,手机又换了两个,银行自然找不到我。看到北京的同学给我的留言,我马上和银行联系,准备还钱。”
而2006年毕业于中国农大的肖童(化名),欠款2万多元一直没还。他不耐烦地说,“这事我已经知道了,我会还的。毕业前我们和学校签了合同,还款可以按季度还,也可一次性还。我选了第一种,可按季度还是太麻烦。”
他对银行的做法有些不理解,“当时约定4年之内还清,到时一次性还清不就行了?”
欠贷主要原因有三恶意逃贷的占少数
从2000年9月起,我省全面推行国家助学贷款,截至去年年底,已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18.5万人,实发金额11.5亿元。其中,实发就学地助学贷款15.2万人,计88175万元;生源地助学贷款3.3万人,计27304万元。早期贷款的学生已完成学业,进入还贷期。
然而据报道,央行有关负责人曾透露,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高达28.4%;教育部的调查则显示,20%的贷款毕业生不同程度存在还贷违约情形。
“浙江肯定没有这么高。”浙江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陈龙春主任说,由于各部门统计的口径不一样(如以人数违约,还是以金额违约),违约率就不一样。而且它是一个动态的数据,不同学校、不同时期都不一样。
“我们和银行、高校有着良好的沟通机制,如果逾期未还的学生比较多,我们及时向学校通报。大家一推动,违约学生就少了。”陈主任说。
大学生为什么会欠贷?有关人士看来,主要原因有:
1.工作不理想,收入低,还不起;有些学生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想还也还不上。
“我贷了1.8万元。”大学毕业才1年的小周担忧地说,和银行签订合同时要求4年内还清,他现在收入1500元,除去生活费、房租等费用,所剩无几。
2.毕业生流动性大。借款的学生没有手机,合同上留下的不少是学校宿舍电话。许多学生毕业后就失去联系,而银行不可能一个一个地上门催款。
3.契约意识、信用意识淡薄。为尽快拿到钱,有些学生签协议时不看条款,误以为助学贷款就是助学金,是国家给的补贴不用还。
违约学生中,恶意逃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
一名月收入2500元的毕业生
每月还款289元坚持四年
计划提前两年还款
每个季度最后一个月的月底,小单就会往还贷银行卡里打入867元。从前年毕业起,她每个季度这样存钱,来偿还1.2万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如果不提前还贷,按协议她还要坚持2年。
在电话里,她向记者讲述了个人贷款和还贷的经历:
我来自浙西的一个小乡村,爸妈在家务农,一年存不了几个钱。弟弟也在读书,我上大学就是靠助学贷款完成的。
2001年我考上美院,家里再也没钱供我读书了,我大二时,通过老师的介绍,申请了助学贷款。这样,一直到大四,我共贷款1.2万元,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
我拿过两次奖学金;假期里,我做家教、帮人搞艺术品装饰。用这些钱,补贴自己的生活费,有时也支持一下家里。
毕业后,我留在了杭州。学有所用,再加上自己肯干,虽然辛苦,工作很快上手。这时,我也开始还款。根据协议,只要在6年内还清贷款就不算违约,可我给自己加压,决定4年就还清。银行给助贷对象一个存折,算上利息,我每个月还289元就够了。
按照我2500元左右的月收入,这样的负担并不是很重。这些年,我也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女孩子爱美,“血拼”也学会了克制。
受益于助学贷款,如果6年都还不了,有点说不过去。按时还贷是我们的诚信和义务。
银行能否提供还款提醒?
毕业生变更手机号及时告诉银行
逾期不还款,信用记录留污点
如何尽量降低违约率,让学生放心申请助学贷款?在浙江省学生贷款管理中心陈龙春主任看来,要“疏堵结合”。
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诚信、还款意识的教育和培养,全社会形成讲诚信的氛围。
其次,银行能否提供还款提醒:如利息可能需要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还,有的学生并不知情,认为一次性付清就行了。这时,如果银行方面能够及时提醒,完全可以避免。
而对于毕业生来讲,贷款承诺或联系方式等有变更,有义务及时通知银行。
当然,对于故意逃贷的学生,增加他的违约成本。助学贷款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借、还款信息已纳入全省个人征信系统信息库,只要欠款的学生毕业后在银行开工资账户,他的信用信息就会在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留下记录,银行很容易能找到他。同时,个人征信系统是全国联网,一旦有不良信用记录,以后从银行贷款买房等都会有麻烦。逾期不还款,“很快将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