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投诉电话、满意单位评选,还是三级服务体系、书记蹲点,看起来似乎都是平常之举。为什么这些举措在杭州市的作风建设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根本原因无外乎三点:一是能够持之以恒,连续几年常抓不懈;二是敢于顶真,发现问题一抓到底;三是突出百姓评判,始终把老百姓的意见和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更重要的是,这一切都源于杭州市委、市政府的自我觉醒,不怕揭短,自我加压。 ——编者
荣誉似乎特别垂青浙江省杭州市。世界银行连续三年将“中国大陆最佳投资环境城市”的桂冠授予杭州;《福布斯》杂志连续两年将杭州评为“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
据有关机构调查显示,杭州市被人们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问及市民给自己城市的政府官员打多少分时,杭州市民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有权威机构的科学评价;有普通市民的感同身受。是什么,让生活在“天堂”里的人们,想到自己的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也有着如沐春风般美好的印象?
这一切,都源于杭州市委、市政府的自我觉醒、自我变革。
“这事真麻烦,不晓得找哪个去?”
“我都跑了三趟了,事情还没办好!”
几年前的杭州,类似这样的抱怨与批评偶尔也会曝光于媒体,或流传于“坊间”。对此,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坐不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机关办事的“衙门”作风一定要改!
一个人有毛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自己的毛病,不敢直面这些毛病。在当年召开的市直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上,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和所有在杭投资者郑重承诺:要向市直单位中的“害群之马”开刀,对那些态度生硬、办事不公、效率低下、遇事推诿的公务员,一要批评教育,二要黄牌警告,三要淘汰出局。
为治理“办事难”这一顽症,市委、市政府统一思想,连着下了几剂猛药——
听民声解民忧集民智聚民心
——“12345”有事找政府
1999年6月,杭州开通“12345”市长公开电话。“12345”是一个非常好记的号码,“有事找政府”也是朗朗上口。但仅凭好记、易读、动听,不一定就能深入民心。
“不让群众失望,不让‘公仆’推卸责任,不让‘中心’低效运转”,在“三不原则”的要求下,“12345”建立起了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明确的办事程序、完善的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从机制上保证了自身的高效运转。
农民工张权逢人就说:“我的断指全靠12345的帮助才接上的。”2月26日下午3时,“12345”接到一位外来民工的急电,反映他表哥张权中午在建筑工地施工时,右手食指被机器割断,拇指严重割伤,因无法交齐1万元现金,被医院拒绝医治,如果在8小时内不能动手术,手指就无法接活。“12345”紧急联系市建委、卫生局、下城区等单位,迅速打开绿色通道为伤者提供及时救助。从接到民工的求助电话到手术,“12345”只花了38分钟的时间。
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难,办群众所需。正是凭着这种精神,“12345”受理群众来电反馈率、办结率、满意率都在99%以上。为让群众投诉的渠道更畅通,“12345”还相继开通了电子邮箱、手机短信、网上投诉等服务。“12345,有事找政府”已从最初的宣传口号,变成了市民的口头禅,并被赋予了“678910,件件有落实”这后半句的全新的诠释。
不仅要听民声、解民忧,还要集民智、聚民心!“12345”热线,仅2006年一年就采纳市民建议65条,像将社区噪声纳入“绿色社区”评比项目等合理化建议都被采纳了。
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96666”服务创一流
有了“12345”,事难办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工作人员的“脸难看”怎么办?于是另一项制度产生了——2002年,杭州市开通了“96666”机关作风和效能投诉电话。
正是从那一天开始,一些经常与机关部门打交道的细心市民慢慢发现,到机关办事比以前方便多了,“一些经常紧绷着脸的工作人员不再表情僵硬,说话语气越来越客气,办事的效率更是越来越高。”这一前一后的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市民王某在给“96666”的一封来信中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公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效能不高,放在过去,只有忍气吞声;而现在,咱们老百姓,可以理直气壮地致电‘96666’!”
“96666”开通后,执法量大、接触面广的公安机关首先感到了压力:被投诉的数量在全市各直属机关中“位居榜首”。杭州市公安局的领导如坐针毡:“在治安方面我们是全国先进,在机关作风建设方面怎么能落后于他人?这个投诉‘状元’我们不能要!”“谁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就砸谁的饭碗!”
一次,外商王先生投诉,他因驾驶证IC卡遗失,打电话到下城交警大队咨询如何补办手续,接电话的工作人员态度生硬,让他对杭州的投资环境很失望。下城交警大队了解情况基本属实后,当即给予被投诉人辞退处理。狠抓作风建设终于结硕果:“96666”开通前半年,杭州市公安机关接到的投诉量下降了42%。
“96666”按照“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要求,既抓制度建设,又加大查处督办力度。5年来,共有1006人因服务态度和效能问题受处分,有7家单位因“96666”投诉处理不到位而在市直单位综合考评(满意单位评选)中被扣分。
检验成绩的年度大考
——一次不合格:黄牌警告两次不合格:红牌罚下
每年年终,杭州出炉的一份“排行榜”,是最吸引杭州市直单位人员眼球、也最让他们忐忑不安的,因为这份排行榜是杭州市民对他们一年工作的综合评分。一年工作的成绩如何,老百姓给予了怎样的评价,一切由分数说话!
如果说“12345”只是在政府的角度上“听千家言,解万家愁”,而2000年杭州市启动的市级机关综合考评活动,则成为鞭策机关公务人员勤奋、高效、务实工作的一项有效“撒手锏”。
按照评选规定,一年被评为不合格单位的,黄牌警告,干部职工按不同比例扣除年终目标管理奖;两年不合格的,领导班子要吃“红牌”被调整。
评判权真正交到了百姓手中,促使每个公务员自觉地把群众的呼声当做第一信号,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追求,把群众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有效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
曾两年连续被评为不满意单位的杭州市药品监管局,主要领导被免去现职。当时,群众对药监局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不放开药店,对“老百姓”大药房等平价药店进驻杭州支持力度不够等。调整后的药监局以此为切入点,在药品零售市场的管理上推出“宽进严管”措施,放开医保定点药店的审批,建立药店分级管理制。“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被推倒,由此推动了杭州市的医疗卫生体制、药品生产和流通体制、医疗保险体制和医疗求助体制“四改联动”,杭州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开始逐步得到解决。药监局也顺利实现了“摘帽进位”的目标。
七年来,杭州市从评选满意不满意单位起步,逐步完善考评体系,2005年确立了目标考核、社会评价和领导考评“三位一体”的模式,2006年又专门成立了市考评办,配套措施不断推出。调查表明,对于“开展评选活动以来杭州机关作风建设成效”,认为“明显好转”或“有所好转”的人已达98%。
杭州市的这一考评模式引起世界经合组织的重视,并决定今年在杭州召开“绩效评估与政府创新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