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记于和平镇回车岭村)
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实现农民致富,关键是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现代农业在因地制宜形成百花齐放的基础上,该向何处发展?今天,回车岭村蹲点调研的第二天,在听了村情汇报,与村党员代表恳谈,走访企业和农户之后,对我很有启发。回车岭村属于半山区,全村面积有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近万亩。这几年来,村里突出招商引资抓工业,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抓现代农业,如今已签约企业达到25家,10家已投产,解决了260名农民就业,去年全村村民打工收入200余万元;开发白茶种植1200亩,花卉苗木基地200多亩,绝大多数村民安居乐业,生活安康。但是,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提前实现全面小康,还有一定差距,问题还是不少。在上午的座谈会上,村民们提到的“现代农业规模小,特色不明显,而且没有形成品牌,满山遍野的桃树、梨树、李树一年赚不到多少钱”、“村里土地资源丰富,但基本农田与杂地混杂,影响了整体开发”、“村民分散居住带来的很多弊端,中心村建设存在资金困难”以及还存在着一批因灾因病致贫的老党员如许宏华等问题。
下午,走访村里绿羽茶场,听老板曾善乐介绍每亩白茶效益有5000元时,我就在考虑村里有土地,而且有示范户,为什么现代农业发展不起来呢?在与村承包组长曾余暖的闲谈中,我找到了农村的“致富密码”:转变观念,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老曾一家三口,女儿在读大学。虽然村里落户企业多起来后,老曾家从小商店的收入也有近3万元,有了一定积蓄。但是投资发展现代农业和家庭工业,问题就是怕到市场行情不好时亏本。
老曾的想法非常典型。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对称而产生对“现代农业种什么”、“怎么种”的迷茫,让不少村民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家庭工业存观望态度,怕搞得不好,连前几年的收入全部搭进去。在经济国际化的今天,以前那种全面发展各种农副产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有开发并做大具有区域特殊优势的产品,才能适应新的形势。然而在现行的土地体制下,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农民进一步转变观念,激活主体意识,广泛参与到有组织、规范化现代农业发展中来。
观念,即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概括印象。思想观念是随客观事物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办事,所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即是此意。在回车岭村2天的调研,让我想起了与回车岭村情况大致相同的安吉龙溪乡白茶和我县雉城镇的新塘茄子、后洋葡萄、渚山杨梅。龙溪的白茶一亩的净收入有1万元,卖青叶也能有5000元的收入;新塘的茄子,注册了商标,是国家无公害产品,每亩收入也有1万元;特别是渚山的杨梅,2003年前烂在山上买不掉,但是通过搞“杨梅节”,扩大知名度,“渚山”杨梅还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产品,高峰时候一天就有4万人在村里摘杨梅,全村杨梅年收入有1200万元。
“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必须转变他们的观念,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让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明天,我决定改变原来继续走访农户的计划,带上村两委班子、党员、承包组长以及现代农业小户去安吉龙溪乡白茶基地、雉城镇彭城村茄子基地、留下村葡萄基地、渚山村杨梅基地等地看看,之后再听听回车岭村人的想法,我想会有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