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2日讯
当一款新车宣布上市后,市场上却并没有其中价格较低的低配车型供应。这是不是商家货源紧张供不应求?事实上,很可能是企业根本就没有生产这款车。厂家的目的,就是利用低价吸引眼球,来套取高配高价车的实际消费。
杭州的张小姐最近碰到了一件烦恼的事,她想买一辆某车1.6MT多能型,但经销商劝她买1.6MT全能型,原因是多能型那款车“没有货,可能要等两三个月”。
“全能型比多能型多了中央门锁、电动调节车外后视镜等配置,但价格贵了1万元,而我买车只是代步,并不想要太多的配置。”张小姐说。
张小姐的遭遇并非偶然,其实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自己想买的那款基本型车,厂家明明发布了配置和价格,但就是买不到。
低配低价车为“吸引眼球”而生
记者印象中,最早出现“低配无车”现象的是威驰。2002年10月威驰宣布上市,分四个型号7个选装方案,价格跨度为11.5万~19.5万元。从价位上看,意图是“上打宝来下压赛欧”,将当时市场大部分热销车型当作竞争对手。然而,威驰最初上市的全是高端产品,市面上根本买不到11万余元的车型,引起一些消费者的不满。
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但“低配无车”至今仍是广大汽车厂商的营销手段之一。对此有厂家解释说,由于生产能力有限,不得不放弃部分需求较少的车型,为主打车型让出更多空间。
这当然只是厂家的一面之词。因为真正面临产能不足的只有极少数厂家,对于大多数厂家来说,发布配置和价格但不生产,实际上归根结底就是厂家的一种营销手段——定价低可以吸引眼球。就像房产市场中的“起价”,商场打折中的“1折起”,低配车型代表的是起始价格,通常能给消费者造成好车低价格的印象,这样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有效地狙击竞争对手。
可以说,最低定价是否成功几乎成为检验定价成败的唯一标准,低价策略屡试不爽。
低配车无货能推动高配车销量
一位汽车经销商透露,很多汽车厂家的低配车根本不排产,或者排产很少。特别是一些主流车型,由于市场需求比较大,更不愿意浪费赚钱的机会:低配车和高配车相比,车架、动力总成都是一样的,但加上一点配置以后,售价就可以提高一两万元。
低配车不供货,高配车就卖得好吗?杭州张小姐的经历证明了厂家这一策略的成功:她最终成了那款车1.6MT全能型的车主。
“等两三个月实在长了,反正多花的1万元钱也多增加了些配置。”张小姐有些无奈地说。
而这正是厂家推出低价低配车的目的——吸引消费者到店里,再让你买高配车。对此,一位业内人士的解读可谓一语中的:本来你看中的是低价低配车,但你到了店里之后,和更多配置的车型一对比,再加上销售人员“你稍微加点钱就能买高配置的了”的劝说,就很容易改主意。
不仅如此,消费者胡先生说,他本来想买某品牌的1.8T逸仕版,去店里看了一下比较满意,就下单了。但签合同时销售人员跟他说,厂家出的这款车天窗不是标准配备的,如果需要天窗,要再加4980元。胡先生说他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因为试驾时经销商提供的逸仕版是带天窗的。最后,胡先生还是无奈多掏了这笔钱。
“低配无车”是否属于欺骗行为?
当一款新车宣布上市时,厂家宣布了所有车型的配置和价格,但市场上并没有其中价格较低的低配车型供应。这样的行为是不是对消费者的欺骗?浙江六和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建国认为,如果厂家只是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宣布这些车型上市,就涉嫌虚假宣传;如果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发布这样的广告,则属于虚假广告,工商部门一旦查实是可以处罚的。
近年来,国内车市已日趋成熟,汽车消费观念也随之越来越理性。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已从“虚荣消费”中走出来,理性地选择功能实用的车型,而不是华而不实的配置。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已经意识到,汽车只是改变出行方式、提高效率的一种交通工具。
然而,汽车厂家“低配无车”的做法,却试图通过营销手段,改变消费者的选择。这不仅忽略了差异化消费的特点,而且往往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很多人买车之前,盘算了很久,计划得很好,最后下单时变化却非常大——一些很花哨的电子装备和舒适性配置总能吸引消费者。厂家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理性消费的误导。而像张小姐那样最终无奈选择高配车型,更有被迫消费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