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9日讯
在杭州,有十多家被称为“求职公寓”的地方,住的都是外地来杭州找工作的大学生。他们离开了大学校园,但继续过着“高低铺”生活。所不同的是,他们必须为尽快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奔波。杭州第一家求职公寓的创办者韩建峰说,从2004年接待第一批大学生来,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名外地的大学生在他的小公寓里落脚。来来往往中,求职公寓里一直弥漫着青春的气息,他们已成为城市里一个新的知识群体。
希望能在这座陌生的城市
找到一份“过得去”的工作
晚上9点多,翠苑五区,人们涌下156路公交车,或等待转另一路公交车,或走向四面八方。年轻人陈一清则沿着文二西路往西走。十来分钟后,陈一清到了益乐路上的一个高层小区。
站在升往最高层——16楼的电梯里,陈一清用手擦了擦脸上的汗,长吁了一口气:回家了。公寓管理员小李打开门,笑笑:“你回来了啊。”陈一清点点头。两个男舍友正躺在沙发上看中国队和荷兰队的女排比赛,两个女孩子则在敞开的宿舍里聊天。大部分舍友还没有回来。陈一清和他们打个招呼,走上楼梯,到了自己的宿舍,迅速脱下衣服,只剩下一条短裤。陈一清坐在床上,摘下眼镜,点燃一支香烟,然后从床边拎起一大瓶农夫山泉,“咕噜咕噜”猛喝了几大口。
陈一清所住的公寓,有一个“别称”,叫做“杭州求职公寓”,是杭州第一家专门面向到杭州来求职的大学生的公寓。
其实“杭州求职公寓”只是小区里一套房子而已,跃层。也没有招牌,不为旁人知。我第一次去采访的时候,在小区里碰到一位同事,她就住在和这个求职公寓同一幢楼里。听说16楼有个求职公寓,她很是惊讶,说常看到一些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进进出出,还以为是来这里做家教呢。
这个求职公寓里里,有着和大学宿舍一样的高低铺。一楼除了客厅,只有一个卧室,有8个床位,目前住着3位女孩子。二楼则有三个卧室,共有18个床位,目前住有10人。这13个年轻人,除了一个女孩子来自台州,其他人都是外省来的大学毕业生。有的已有过几年的工作经历,更多的是应届毕业生。陈一清就是今年刚毕业的,出生于1985年,来自哈尔滨。
在陈一清略带忧郁的神色里,显然看不到过去的大学生的“自命不凡”,但作为80后一代,作为独生子女,陈一清他们已不再需要像学兄学姐那样,为家庭承担经济责任。他们目前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一份“过得去”的工作,养活自己。
2003年,是中国第一个大学毕业生高峰年。因为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纷纷大幅度扩招。例如在扩招前,1998年全国高校平均录取率仅36%,1999年提升到49%,2000年扩大到57.5%,2001年以后都在60%以上,有的城市甚至高达70%、80%……拿浙江来说,今年有25.7万浙江考生上大学,录取率为72.5%。
“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2006年5月,针对很多大学生自诩为社会精英不能理性择业的现象,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如是说。
杭州求职公寓的老板韩建峰说,经过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冲击,现在大学生务实多了,许多大学生求职时根本不管它和自己学的专业对不对口,只要可以做,就毫不犹豫地改行。住在这个公寓里的陈一清来到杭州后,也放弃了自己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成为一家保险公司的业务员。
假如你是新来的
想去什么地方找工作
问问早先住进来的人
韩建峰被求职公寓里的大学生们称作“老韩”,其实他还不到30岁,只是因为他看上去很成熟,又老实,皮肤也有点黑。老韩是湖北人,2003年从武汉某大学毕业,2004年来到杭州。一开始在一家电脑公司做销售员。因为来杭州时住宿成了个问题,他萌生了创办一个专门的求职公寓的想法,正好公司有一套空房子。于是老韩辞了职,专门打理这个求职公寓。宣传唯一的途径是网络以及住过的大学生的口碑。“现在全国各地都有这样的求职公寓,还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2004年的时候,杭州只有老韩一家这样的求职公寓,到现在已有十几家了。
求职公寓最便宜的只要15元一天,包月更优惠,最低只需300多元,比起招待所和旅馆要便宜很多。更重要的是,旅馆、招待所的住客比较杂,大学生并不喜欢。老韩说,来住的人,必须出示身份证、毕业证或学生证。每个人都有一个“保险柜”,贵重的东西可以锁在那里。公寓还有专门的管理员,安全不成问题。
近几年来,各地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开始为外来的大学生兴建人才公寓,但入住的条件往往是已找到工作并在此地落户的大学生。像老韩这样的求职公寓,就成了来杭州找工作的大学生的最佳选择。
“假如你是新来的,想去什么地方找工作,去哪里玩,根本不用担心,问问早先住进来的人就可以了。”老韩说。因为同住一个屋檐下,同是外地来杭找工作,大家也有惺惺相惜、互相照顾的心态。尤其刚来杭州的大学生,在这里人生地不熟,更喜欢这种群居生活。大家结伴出去找工作,去玩,互相照应。“有个大学生找到工作后,前段时间搬出去了,就住在同一个小区里。他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我们这里来坐坐。或者躺在床上看书,或者看电视。晚一点的时候,就回去睡觉。他性格比较内向,也不大说话。也许他喜欢的是一种集体的感觉。他这边又没什么朋友,下班了一个人在家毕竟孤独。”
杭大路上有一家叫做“大学后舍”的求职公寓,是2006年8月创办的,有20多个床位,价格和老韩的公寓差不多。这个求职公寓还在“天涯社区”上建立了一个博客,经常刊登一些杭州最新的招聘信息。去年除夕夜,“大学后舍”里十几位“留守青年”,一起包饺子,唱“白衣飘飘的年代”。
“有个东北的大男生,唱着唱着就哭起来了。”公寓管理员熊小姐至今仍很清楚地记得这件事。
住的时间长了,大家熟悉了。有的人找到了工作,短期内也不会搬出去。“最长的已在我们这里住了半年了。”杭州人才求职公寓的管理员说,“他前不久刚找到了工作。我们也为他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