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5日讯
富通争取百万贴息遇小麻烦——
金融机构要多向科研项目倾斜
通过自主创新,富通研制成功了全合成光纤预制棒技术,并成为国内唯一掌握这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企业。但富通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国昌却是喜中有忧,因为在争取金融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上遇到了一点“麻烦”。
这个“麻烦”出自于一件政府部门牵线的好事——去年,省科技厅与建行浙江省分行签订了《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金融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建行在资金规模安排上向省科技厅推荐的企业及项目倾斜,未来3年新增贷款300亿元。富通刚好有一个投资规模2亿元左右的项目需要金融支持,涉及科技研发投入几千万。按照新政策,富通估计可以享受百万元的贴息支持。不过,因为富通原先的融资渠道不在建行,要享受这一政策就遇上了“麻烦”。
听说了这件事,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马锦跃说,正在积极联络其他有关金融机构,创造条件让企业得到更便利的金融支持。据他介绍,今年7月,科技部、国家开发银行刚刚共同发布了《关于对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重点融资支持的通知》,国家开发银行将运用开发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对创新型试点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在“对话”开始之前,李国昌还向记者感叹,像技术改造、产业化类的贷款项目各个银行都有,可是“科技专项贷款”就不太容易看到了。
在发达国家,金融介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是一条成功的经验。省科技厅高新处处长余仲飞说,科技项目融资也可以通过创业风险投资方式来解决,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往往需要创业风险投资的支持。最近,财政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我省也已经就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设立的有关事项形成了一些具体意见。
“中控”向高端产品进军时遭遇“采购门槛”——
为国产创新产品应用推一把
中控科技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散控制系统等产品,在性能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基本已没有差距,目前在石油、化工等中小装置上已使用5000多套,不仅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还有了一定的市场优势。让“中控”苦恼的是,在向大型石化项目装置等高端产品进军时,遇到跨不过去的“采购门槛”——首台套产品的应用问题。由于国产厂商没有相关经验,在很多大型工程招标中,往往被率先淘汰,甚至排除在竞标名单外。
“其中原因很多,比如已经习惯用进口的了,换成国产的要冒风险。万一用了国产的,出了问题谁来担这个责任?”中控副总裁施一明说,“但是没有机会,中国企业就永远无法进入核心部分。”
施一明也承认,现在的创新氛围比以前好多了。今年,中控集团在国家发改委等各级部门支持下,成功中标了中石化股份公司武汉分公司“500万吨/炼油品质量升级炼油改造工程项目”,取得了石化大型主装置上零的突破。“希望政府能在国产设备采购,特别是首台套产品应用上推一把。”施一明建议。
“杭氧”的快速发展,则是国产设备采购取得“双赢”的例证。“杭氧”的主要产品制氧机,用户是大型钢铁、石化企业。部分大型制氧机被国外公司垄断,价格非常高,“杭氧”一旦研发出相关产品,价格就会马上下来。中石化、宝钢等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不仅采购“杭氧”的设备,还与“杭氧”一同进行技术开发,使制氧机的每小时制氧量从两万立方米上升到五六万立方米。
“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巨大压力,非常艰辛,但创新成功,最后得益的是国家。”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马锦跃表示,“我们在实施大工程的时候,要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推上去。不练兵,永远不会成熟。”他呼吁全社会都要为自主创新共同出力,为我们企业自主创新共同创造一个条件。
“杭化院”碰到化工机械问题,只能靠面子找人解决——
跨专业的创新平台要加快建设
40多年来一直从事精细化工产品研究开发的杭州市化工研究院,是我国专业从事造纸化学品、石油加工助剂、高分子材料用抗静电剂等精细化工产品开发的著名研究所。如何将研究所进一步做强做大?更好地服务于浙江经济发展?院长姚献平今天既带着问题,也带着建议来到“直通车”现场。
“这些年,我省很多区域性的创新平台依托块状产业集群建立起来了。”姚献平说,很多创新是交叉学科,涉及多个专业,因此他建议还要建立跨专业、集成式的综合创新平台。
姚献平举例说,“杭化院”主要是搞化工的,如果在项目中遇到机械类的问题,就只能通过私人关系找这方面的专家朋友。
他认为,如果能把科研院所联合起来进行攻关,创新的力量就会强大许多,而这件事需要由政府出面。此外,专业领域学科带头人缺乏、信息资源缺少共享、科研环境差、仪器装备落后等问题,也可以通过整合院校资源来解决。
除此之外,院校与企业之间也需要一个产学研的对接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科研院所有什么,要展示出来,比如说实验室、仪器、装备、学科优势等;企业需要什么,有什么技术需求、研发方向、攻关难题也可以摆出来,双方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
省科技厅计财处处长张建荣表示,姚献平提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议,省里也十分重视,目前共建有三个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15个行业创新平台,总计将投入13.60亿元,截至2006年底,省财政拨款已到位资金1.3亿元。接下来,省里还会继续开展创新平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索。根据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今年再新建10个左右的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直接为企业和科研院所自主创新提供服务。
说起知识产权,企业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尽快帮企业完善知识产权体系
说到自主创新,就绕不开知识产权的话题。万向集团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助理资小林说,为了维护知识产权,“万向”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而侵权事件的发生,也容易打击企业自主创新的信心。近来在专利、商标方面陆续受到国内外侵权的“中控”,也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有的仍没有结果。施一明深有感触地说,既要避免自己不被别人起诉,也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都挺不容易。
“杭氧”的一个大项目,就因为一家国外企业的诉讼拖了半年多时间,虽然最后证明自己没有侵权,但还是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国外一些市场上,如果出现知识产权纠纷可能不一定马上有结果,但往往影响产品在当地的销售。李国昌认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大多数国内企业常用的创新模式,而与国外优势企业接触时,知识产权往往是最重要的砝码,希望政府部门能采取措施,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副局长陈龙根说,我省“十一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面对国外企业知识产权诉讼,如果我方有理,要敢于依法应诉。我省在应诉此类涉外案件方面,还设立了资助资金。如果企业有需求,可以通过接受培训等方式,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与知识产权有关的人才流动问题,企业也有不少难题。毛绍融说,以“杭氧”目前的技术实力,已不可能再从国外竞争对手那里引进技术,靠自己创新需要走引进智力的道路。印象中,“杭氧”请一位外国专家工作2个月,可办手续就花了2个月。希望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更便利的途径,也为企业引进人才牵线搭桥。他还提到,作为一家国有企业,不能像外企、民企那样实施股权、期权激励政策,留住人才更难了。中控的施一明则说,人才流动本来是好事,但也让企业遇到了知识产权成果流失的问题。
科技厅的马锦跃回应道,科技部门在抓项目之外,也正腾出手来抓人才建设了。他说,目前我省已建几百个创新载体,引进7000多名骨干人才,相当于再建了一个浙江大学。未来我省还将大力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对于人才流动引起的知识产权成果流失现象,陈龙根建议,加强内部管理是关键,企业要在合同和制度中明确对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技术秘密泄密责任追究的条款。对于侵权打击不力、维权成本较高的问题,我省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相当法制建设,进一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9月24日上午,浙江日报与省科技厅、浙江在线联合主办的“我为‘两创’献计献策”直通车,开进了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网上视频直播。
省科技厅有关处室负责人与来自5家企业的负责人和科技人员代表坐在一起,围绕企业创新主题,既问计于企业,又为企业出谋划策,进行了一场高“含金量”的对话。
参加对话的万向集团公司、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中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富通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化工研究院,都是我省创新能力较强、创新实践丰富的企业和科研院所,由他们引出的话题直指创新的“核心”。在与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高新处、知识产权局等职能处室负责人的精彩对话中,这些企业也获得了更强的创新动力。
关心这场“对话”的网友们也不少,有的还在网上献计献策。截至下午5时,网上直播专题访问量达到18万人次,有1.2万人次在线观看视频和视频回放,网友跟帖近60条。
正在努力创新的企业,不妨也来关心一下,或许他们解开的难题,也能让你的创新之路少一些曲折,多一些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