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8日讯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激荡着浙江这块热土。
近年来,我省通过着力营造创新环境,大力开展科技合作,精心组织科技攻关,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再造新优势、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
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企业科技项目如果失败了,将能得到一定的财政补偿,补偿金额最多能达到项目研发投入的30%。今年7月,省科技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的这一新政策,引起了我省企业的广泛关注。
听到这一好消息,浙江皇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向东说:“有了风险补偿,企业创新的风险和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就像鱼儿离不了水,创新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去年以来,我省先后出台了10多条金融、税收、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措施,着力在全社会尤其是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新举措创造新环境,新环境带来新发展。一股前所未有的创新热潮,由此在浙江大地涌动——
因为有了企业技术开发费可按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的优惠政策,新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去年一年少交所得税472万元,当年科技投入也增加到了1.38亿元;
因为有了中石化、宝钢等国内厂商的设备采购,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大型制氧机终于突破了国外公司的市场封锁,同时使制氧机每小时的制氧量从以前的2万立方米上升到了6万立方米……
2006年,全省全社会科技投入首次突破400亿元,达405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其中企业科技投入占了80%。
全球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今年7月,浙江大学数学中心博士生徐浩的论文被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这是中国高校首次在这一国际顶尖学术刊物上刊登数学论文,而徐浩的指导老师刘克峰就是我省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引进的“飞行教授”。
“不求人才为我所有,只求人才为我所用”。在浙江,像刘克峰这样的“飞行教授”随处可见。短短几年,已经有170余名院士以柔性流动的方式来浙江工作,其中许多人还担任大学校长、学院院长和研究所所长等职。
与此同时,我省通过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大企业在我省建立分支研究机构,或共建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团队式引进人才,捆绑式引进高技术项目。
浙江,由此成了国内外人才向往的热土,人才、技术和项目等优质科技资源不断涌入:清华大学将长三角研究院建在了嘉兴,中国科学院首次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宁波材料工程与技术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在杭州建立纳米技术研究院……
目前,我省已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引进共建了350家创新载体,由此为我省集聚了高级科技人才7500人,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浙江大学。
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支撑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让创新成果惠及全省百姓,已经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主旋律。
去年以来,我省组织了26个重大科技专项共680余项重大重点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其中既有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纺织业、绿色化工等重大专项,也有事关民生的重大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防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
针对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60%以上、产业层次普遍不高的现状,我省去年年底正式启动创新平台建设,集中人力财力对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重点攻关。目前,“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等18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已经投入运行。
科技创新,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去年,我省高新技术工业产值高达4426亿元。今年上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高速增长态势明显,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69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
引人注目的是,深海网箱养殖、数字化造船、桥梁加固、新型码头修复技术一系列海洋和交通领域新技术,为我省海洋经济和港航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去年,全省海洋经济总量已达3850亿元,跃居全国第三位,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贡献率已达45%;同时,全省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5.1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752万标准箱,内河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第四位和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