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06日讯
流水西苑的韩先生,因为要照顾三级智残的妻子,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家庭也就因此成为“零就业家庭”。为解决他家的实际困难,最近,社区又千方百计腾出岗位,安排他在社区任保洁员,既缓解了他家的经济困难,又便于他就近照顾妻子。
“零就业家庭”是就业困难人员中最困难的群体。今年以来,下城区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破解困难群众就业生活难题、提高困难群体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提出了“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的目标。经过半年多努力,目前该区已全部消除了现有“零就业家庭”。
为摸清底数,下城区各社区采取排查、登记、座谈和入户调查核实等方法,建立起了“零就业家庭”每周摸底统计制度和规范化的“零就业家庭”台账。在此基础上,根据“零就业家庭”的不同情况, “一家一策、一人一策”地进行就业援助,并作出了只要“零就业家庭”成员不挑不拣,保障72小时落实就业岗位的承诺。
全区各街道、社区积极发展家政服务、开辟社区便民摊点,鼓励“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同时,千方百计挖掘保安、保绿、保洁、助老助残、公共卫生助理员等适合“零就业家庭”成员的社区公益性岗位。目前,该区在社区公益性岗位上就业的困难群众已达2912人,占杭州市公益性岗位总量的29%。武林街道环西社区的“零就业家庭”张某夫妇,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社区知道后上门对他们进行政策讲解,并为他们申请了小额贷款。现在,渡过难关的张某夫妇反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给社区,帮助其他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长庆街道柳营社区“零就业家庭”徐某系归正人员,社区曾帮他联系了好几家单位,均因种种原因没能落实。今年6月,经下城区领导协调,安排他妻子到邻近的新华坊社区担任助老员工作,徐某本人也打上了一份临工。
“零就业家庭”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单一的问题。为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下城区在开展创业培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6月份又推出了“企业下定单、培训机构出菜单、政府来买单”的定向培训新模式。经培训鉴定合格的人员,原则上由用人单位全部录用,所需费用录用后由政府全额报销。在首批8个工种、12家就业单位的定向培训中,就有139位就业困难人员达成了定向培训意向。据了解,该区上半年已组织开展各类适应性培训1867人、技能培训4571人、创业培训93人。
“零就业家庭”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其就业的一个“软肋”,少数就业困难人员对岗位、待遇、工种、工作时间等条件期望值过高,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为转变他们的就业观念,下城区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采取“一对一援助”的方式,由社区工作人员一一上门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像朝晖街道失业人员韦某,女儿在读高中,家中老母没有劳保,但他本人却没有工作意愿。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的工作人员三番五次上门家访,终于让他转变了就业观。目前,他已愉快地在老房子社区当起了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