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豪宅”,就能降低风险吗
私下里说起这三个月不断出现的天价地,一位资深业内人士批评说,一些开发商的成本估算并不充分,地价盲目竞高是冒险行为。“就房地产来说,正常的项目整体开发利润应该在10%~15%,这才是更接近社会平均利润的比值,有的企业做一个项目可以获得40%甚至更多利润,其实多出来的主要是土地增值高于预期的部分。”他认为,高价地的产生在更大程度上就是开发商对未来的预期定得非常高。
“预期”是一个充满弹性的词汇,而且具有传染性,对地价的高预期催生了一个个高价地,进而推动房价上升,周边楼盘的涨价又反过让原本忐忑不安的新高价地得到心理安慰。问题是,并非所有高价地都当之无愧,或者说有足够实力,支撑起本项目独立的价格体系。多数时候地价与房价,你来我往都是“预期”对“预期”,是虚胖不是结实,一有风吹草动就惶惶不可终日。
“我们的楼盘是高品质、高投入。”高价地在对自己定位时,都如此信誓旦旦。他们希望藉此成为楼市中的领头羊。于是追加建设投入,定位于“豪宅”,攀富成风,每拍出一块地开发商都说自己要做“高端”、做“精品”,其实,投入资源过度集中,也是在放大自己的经营风险。
杭州不是没有出现过做亏本生意的楼盘,只是有些开发商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另一些则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只有当项目结算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一位曾经负责过某城北楼盘的开发商表示,2004年他们拿项目的时候也是市场正好,楼面地价近4000元/平方米,比周边楼盘的地价高了50%,可开盘销售却正碰上长达两年的宏观调控,资金回笼慢,涨幅更慢,最终项目结算后纯利润不到千万元,利润率只有5%左右。
如果不是今年楼市再度发飚,杭州九堡、下沙的一些楼盘也同样在生死线上挣扎。下沙某大盘,四年前竞得地块时楼面地价近1800元/平方米,加上综合成本,最初开盘价连保本都做不到。
房价、地价是一些被堆砌的数字,市场必须清醒。对企业来说,不是看谁笑得最大声,而是看谁能笑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