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寻访滕增寿,从一开始就显得非常艰难。
2006年,记者曾经尝试前往苍山滕增寿隐居之处。千方百计得到滕增寿老家的电话号码之后,致电滕增寿,但老人家对外界的寻访并未给予太多回应,在滕增寿隐居的两年多时间里,对众多媒体他总是婉言谢绝:“谢谢你们还记得我。”
滕增寿的这种淡泊和宁静,反而越发吸引了外界的注意力。今年年初在温州一知名社区的论坛上,一则滕增寿的帖子,让记者再次燃起寻访之心。在一年多的时间,这篇有关滕增寿的猜测在论坛上点击率居高不下,始终排在前20页,跟帖已达到十余页。
网友们对这位改革风云人物的现况表示好奇:“滕增寿现在在哪里?”“滕增寿为什么不参加东方集团的改制?”“滕增寿现在在想些什么?”……
2007年8月26日,记者赶赴温州,意图为关心滕增寿现况的人们探询。
然而,一年之前的婉拒仍然在困扰着记者,而在这一年中,关于滕增寿的消息,只出现过他与冯根生、沈惠臣三位老一代企业家相聚苍山之巅,共叙人生体验的“拜年”信息,除此再无其他。
有了第一次电话预约的“失败”,记者决定这次冒昧前往。
苍山位于温州永嘉县境内,滕增寿的隐居之地便在海拔千米的五尺乡西岙村,这里是革命时期红十三军的根据地,如今,正被开辟成旅游之地。在滕增寿任职东方集团期间,在五尺办了一个“东方制药”。
从温州到五尺乡,需要转车四趟:温州到瓯北、瓯北到岩头、岩头到五尺、五尺到西岙,但由于对交通状况的不了解,记者每每错过一天只有一班的汽车。如此反复之后,记者最终到达苍山山脚。
此时已近中午11时,从送记者到山脚的司机口中得知,还需要爬半小时山,才能到西岙村。“你看到山腰间有一个很大的鱼塘,就可以了。”
沿着司机指的山路,记者继续寻访滕增寿。山间异常幽静,烈日在海拔千米的高度显得格外炽热,没到一刻钟,双脚便感到疲惫。另加早餐吃得比较早,肚子也觉饥饿,还好,出发前,在背包里塞进了两个梨。于是,找到一个阴凉处以梨子充饥。
如此休息数次,司机所说的半小时的路程被记者越发拉长,近一个小时后,眼前见一红黄相间的凉亭,再行百米,阶梯式的鱼塘出现在面前。
鱼塘修建在山腰上,朝南坐北,两侧各有凉亭一座以供垂钓者休息。鱼塘的后面,是一排同样色彩的百米走廊,掩映在郁郁葱葱之中,向在走廊上休憩的村民打听,记者确定,西岙村已到,顿时,一路的劳累和疲惫消失无踪。
滕增寿的“滕式小院”位于走廊左后方约五十米处,四周苍树耸立,近前才能见。敲门,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滕增寿身着白衬衫,手扶着门框,在记者道明来意之后,他将记者迎进了大门。
与滕增寿的聊天是顺畅的,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保持了他一贯的敏捷思维,从国际形势到百姓生活,从政治到经济,滕增寿还是在职时那个性格,引经据典,侃侃而谈。三个小时的精彩言论让记者忘记了饥饿。虽然隐居,但滕增寿对时下社会仍然保持着关注和思考。
采访即将结束时,记者拿出相机,请求与滕增寿合影留念,被婉拒。“你们来看我就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就够了,照不要拍了。”随即,他回忆起冯根生几次上山看望他的情景。“我对他说,现在滕增寿是一介农民、普通百姓,以后不要再劳苦你们上山看我了。”
而当记者表示,外界对滕增寿的关注依然存在之时,他沉默了片刻,嘴唇抖动了数下,对记者说了一年前曾在电话里讲过的那句话:“谢谢你们还记得我。”孤独神情立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