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家族企业传承面临断层
资产多的企业很多要传,而对浙商中一部分中小型家族企业来说,却面临传承的断层。据了解,企业主本身就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愿意子女接班,而更多地希望他们去考公务员等。
根据调查,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的民营企业家,大部分年龄介于40-50岁之间,文化水平一般不高,但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有1-2个子女,年龄一般处于15-25岁之间,18岁以上的子女大部分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可是90%的企业主不乐意子女回家继承生意。
“绝大多数的人还是觉得自己创业太辛苦,不想孩子走老路;另外,就他们现在的经济状况,完全有能力在上海、杭州等地为子女买房、买车,不需要孩子再辛苦赚钱,相反希望孩子做简单平淡的人,每月按时领取固定工资。”专门做过针对性研究的侯作前说,“例如,其父为温岭印刷业企业主的汤元宋,2004年考取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在北京蜂鸣社区住着父亲为其购买的住房,对自己未来的前程到底是继续读博、出国深造还是到外企锻炼,还犹豫不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会回去子承父业。他的想法也得到其父亲的支持。”
接班人:接还是不接
而就家族企业承接的另一方而言,尽管父辈们对孩子接班的期望颇大,但对身为接班人的“富二代”来说,接还是不接不光牵涉到个人意愿问题,还有能力问题。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手家里的企业。”一位家里企业资产上千万,却不怎么有意愿接手的“二代”告诉记者,“我身边也有几个想法和我一样的同学、同伴,不是对家里企业从事的行业不感兴趣,就是对经营企业的兴趣不大,有的人想去搞搞音乐什么的,也有人想开和自己家不同的公司。”
有不愿意接的,还有没能力接的。在一项对企业主做的财富继承调查中,结果显示70%的人认为接班人第一标准应该是能力,而剩下30%的人认为,应该是道德+能力。
一位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家就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绝大多数‘二代’都还没有接班的能力。”他的理由是:“很多‘二代’都才二十出头,要么还在念书,要么刚走上社会,缺乏历练和磨炼,根本不能立刻胜任一把手的工作。就像26岁的杨惠妍得到了首富的头衔,但也仅因为她拥有家里企业的股份,刚刚毕业的她对自己家族的生意可能还不了解。就连顺利成功交接的方太集团,茅理翔也是花了至少9年的时间才慢慢让儿子茅忠群接手。”
接班人教育成首要任务
为了企业的延续,培育接班人也成了企业家们发展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许多人算得上煞费苦心。据了解,传统的那种从小跟着父母干,锻炼个二三十年再接班的做法,现在几乎已经绝迹。80%的家庭认为必须送孩子念大学。“从小接受正规、完整的教育,至少要大学毕业,时间允许可以到国外去读读书、见见市面,再回来接手。”这是许多浙商给自己孩子规划的教育蓝图。
“接受大学教育还是必要的,虽然现在越来越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海外去读书,但还是有不少浙商把孩子留在国内念大学。”一位从事机械制造的企业主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从很多人的经验看,送孩子到海外去读书能学成回来固然好,但也有很多人的孩子在国外无心学习,毁了的例子。另外,过早送过去的孩子经过国外的教育,回来的价值观会和家长有非常大的差距,容易引起两代人的冲突。再从实际一点的角度讲,国外学的MBA都是教他们怎么管理几十亿的跨国大公司,至于要回来应用到我们这些几千万、一亿的企业管理上,并不太适用。”
继承人需要时间磨炼
在很多浙商眼中,大学是基础教育,孩子要逐步坐上接班人的位子,还需要一步步的培养。
根据浙大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中心的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继承人都不能坐享其成,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很多家族企业的领导者会选择让自己的继承人从公司的相对底层做起,一般会安排部门主管或者副手的位子;也有人为了培养继承人的创业能力,会给一笔钱,让孩子先到外面创业,成功了,再把孩子叫回来,小公司也收归到集团旗下;还有人会鼓励孩子靠自己能力去应聘,到其他大的企业任职,积累一些经验再回来。
“目前,有关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逐渐引起了关注,可是具体怎么传接,整个中国的家族企业都还在摸索阶段,有的成功了,也有失败的。”王陆庄在对家族企业传承的案例总结研究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