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26日讯
走路一阵风,说话如洪钟。今年被评为“全国进城务工青年良师益友”的72岁衢州常山县退休干部洪有生一点不显老。记者日前找到他时,他正准备通知下岗女工张冬英,已帮她在温州联系了一份保姆工作。
“这是我的乐趣,”洪有生说,“我的努力带给农民朋友一个挣钱的机会,三五年后,他们的生活就会改善。他们常给我带来一份惊喜,何乐而不为呢?”自2003年常山县招贤镇聘请他为镇劳务输出服务站义务站长以来,他已帮600多位农民找到工作。
如何把没出过门的农民交给令人放心的企业呢?刚开始时,老洪常常为此犯愁。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义乌侨蒙服装公司总经理金翠凤是当年自己在义乌“农业学大寨”挂职锻炼时吃住的东家,喜出望外,立即去“攀亲”,并告知为农民寻觅打工路子的来意。不久,招贤镇就有符合条件的妇女成了“侨蒙”的员工。
慢慢地,洪有生找到了更多可靠的企业。5年来,老洪等人组织举办了泥工、服装、家政、厨师、保安等培训班25期,由镇财政出资免费培训900余人,推荐外出务工人员686人,遍及全国49家单位。如今,招贤镇及周边乡镇的农民都知道:要外出打工,找老洪。
企业最欢迎技术熟练工,可镇里的妇女经过缝纫培训后没有实习基地,怎么办?洪有生想到了以前学过缝纫还带过徒的二媳妇周国香。在老洪的动员下,周国香借钱办起了一个小服装厂,为学缝纫的妇女提供了一个免费实习基地。
正当洪有生舒一口气时,新的问题又来了:一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受不了企业纪律约束,吃不起苦,思想有了波动。老洪急了,马上奔赴上海、义乌、衢州等地,和他们一一谈心:外出打工不容易啊,要珍惜这份工作。此后,老洪在劳务培训时增加了《十要十不要》的敬业爱岗内容,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思想上岗”工作,使绝大多数人都能稳得住、干得好。
出门在外,难免会有各种麻烦,外出务工者首先想到的是老洪。小姑娘徐芳经济拮据,在义乌一家企业干了不到一个月,已没了生活费。老洪赶到义乌找企业负责人商量,先预支200元工资帮她渡过难关。面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求助,老洪都会尽力帮助解决,一个月下来手机费经常要花四五百元。
让洪有生倍感欣慰的是,他送出去的这些人中,有的已是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经过拼搏当上了厂长、总经理,还有人成了小老板。在杭州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的箬溪村村民张鸿土感激地说:“老洪给了我一个发展的机会,没有他推荐,我肯定没机会成为小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