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篇·原音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联动推进技术跨越战略、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摘自《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决定》
浙江在线12月04日讯
走在乐清,你会被当地浓厚的自主创新氛围包围。这个国家首批科技示范强县背后,是如雁荡层云般绵绵不绝的创新原力,而这种创新又是务实的,有生产力的。正是基于这种创新的“厚”,一家企业与中国航天事业紧密相连;正是基于这种创新的“厚”,乐清的一位老总坦然出现在大洋彼岸打知识产权官司;正是基于这种创新的“厚”,一个中学语文老师,一个只有小学2年级文化程度的青年,埋头研究自己陌生的领域,各自把数十项专利揽入名下,并付诸实际应用。
发明世界首台蒸汽节能机
蒸汽机是谁发明的?瓦特。
世界上第一台蒸汽节能机呢?他的发明者是乐清人陈光焕。
1989年陈光焕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服装企业。1998年,就在生意一天天红火的时候,陈光焕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卖掉厂房,抵押私人房产,将筹集到的300多万现金全部投入研发“蒸汽节能机”。这一决定让家人目瞪口呆。他们都认为陈光焕疯了。
目光敏锐的陈光焕在自己办厂的时候就发现,成衣过程中,车间的蒸汽烫斗会浪费大量的蒸汽,市场上也没有相关的节能设备。明知资源浪费,可是所有的服装生产企业却都束手无策。看着大量的能源浪费,却又无能为力,让陈光焕心痛不已,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的脑海中产生了:既然这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那我就自己来克服这个难关。
只读过两年书,这给陈光焕的研究带了很多困难,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毅力,自学电力学、机械学、热工学等方面的课程。十年里,陈光焕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坚持可能不会成功,但是放弃一定不会成功。于是在家人和亲戚的冷眼里,陈光焕没有一刻停下自己研究的脚步。
十年辛苦,一剑功成。节能蒸汽机发明后,陈光焕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新的公司,开始致力于节能设备的推广。目前,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全国近十个省市120多家服装企业,在使用蒸汽节能器后反馈,节约蒸汽平均在30%以上,每年可节约能源1.1万吨标煤,节约水6万多吨,创造能源效益600多万元。
而一个创新的梦想,其价值远远超过了金钱本身。
民企靠技术助推“嫦娥”飞天
2007年10日24日晚,伴随着电视画面上嫦娥一号顺利升空的画面,德力西集团15楼总部聚在一起的员工一阵欢呼。因为嫦娥一号升空也有他们的贡献: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10只防爆配电箱是德力西提供的。而在德力西,为中国航天事业欢呼的场面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一直使用的是国外电器设备,“神舟五号”是首次使用国内的电器产品。2002年3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公布一批电器产品采购计划之后,有包括德力西在内的10多家国内大型电器生产企业参与了招投标。而在此之前,为确保发射中心每个环节的万无一失,发射中心的有关技术人员分别到相关企业的生产车间便衣“蹲坑”考察了几个月之久。德力西集团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严格的筛选,德力西在强手如云的情况下中标。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对产品质量要求极其严格。面对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要求,是采用国际知名公司的元件,还是自己研制?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暗自下定决心:纵有千难万险,也要研制自己的产品,实现产业报国的梦想。酒泉的昼夜温差大,在超低温下运行,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等产品的润滑油可能会凝固。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胡成中果断决定采用飞机上专用的航空润滑油代替普通润滑油,这一改进,使电气承受温度变化的范围扩大到了零下40摄氏度到200摄氏度,而每台电器的成本增加了不少。为确保产品质量万无一失,胡成中率公司领导与生产单位签下了“生死军令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终于将这批特殊的产品运送发射基地,为“神五”载人飞行立下一功。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顺利上天。2004年4月30日,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司令员张建启考察德力西,他在参观完德力西产品展示、检测中心后欣然题词:“德力西——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指定名牌”。
此后,神六,嫦娥一号,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再一次看到乐清电器的身影。
自有产权挫败美国巨头
2007年7月10日,当通领科技董事长陈伍胜打赢了对美的专利诉讼官司,站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讲台上演讲的时候,他从心底里感叹:自主创新是个宝。
2003年,陈伍胜听说美国政府正在强制推行一种接地故障漏电保护装置(GFCI),形成一个年消耗30亿美元的市场。这种安全装置技术含量高,全球仅美国4家公司生产,而乐清市已经有一家企业突破了此项技术难关。一直在做着各种准备的陈伍胜,隐隐感到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的到来。2004年初,陈伍胜果断地收购了这家名叫东正的电气公司,2006年初更名为通领科技。老东正公司被收购时的固定资产残值只有147万元,而陈伍胜却斥资5000万元买下了它,创乐清市无形资产收购案例之最。
随后,他把早已萌生去意的专利发明人挽留下来,在该产品的基础上又注入2项国际技术专利,每项技术的改进,使产品不断完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自有产权的香味远飘海外。2004年,美国通用下属一家子公司在美国发现并解剖了东正的漏电保护产品,认识到这项新技术的前景,便派人到柳市接洽帮助东正打入美国市场,由竞争转向合作。2005年2月,美方给东正打出92.2的高分,通用公司方面的评语是:“东正公司拥有中国最优秀的员工。”美国通用和东正决定联手,美方提供市场,中方拿出技术。
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底气,当2004年11月,美国莱伏顿公司将通领科技在美国的客户发起侵权诉讼的时候,陈伍胜奋起应诉。700多个日日夜夜的漫长等待,终于以通领科技获胜告终。这是中美知识产权官司中国企业第一份胜诉的判决书。
臭氧专家拥有71项专利
“发明专利12项,设计新颖48项,外观设计11项”,在乐清科技孵化园国家臭氧养殖研究基地,国家臭氧专家委员会委员、乐清百悦康臭氧研究所所长朱汉衡会向每一个参观者得意地介绍他在臭氧方面的研究专利,属于他和儿子朱鲁曰名下的专利共有71项,不得不令人惊叹。
几乎难以想象,朱汉衡以前居然是个中学语文教师。1985年,当大部分人还以捧着铁饭碗为荣的时候,朱汉衡下海了。“创新是创业的动力”,跟人合作搞了几年家用电器后,偶然看到一份刊物上关于臭氧的介绍,朱汉衡大感兴趣,于是开始潜心研究臭氧应用。十几年过去了,朱汉衡自学成了专家,国家臭氧专家委员会委员中他是唯一一位非科班出身的专家。
在朱汉衡看来,技术只有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它的价值。研究臭氧好几年,他意识到臭氧养殖可能是一块值得开垦的土地。“现在污染那么严重,很多养殖场的水源都需要净化”,于是“水源臭氧净化机组”就成了他的研究重点。不停地试验,学习,再试验,终于有了成果。其中的艰辛自不待言,光材料就报废了好几车。辛苦的研究得到了回报,以前这种机组的氧化塔有好几米高,占的面积很大,而朱汉衡的只有几十厘米,臭氧净化水源最难的就是如何让臭氧紊流再与水混合,这方面老朱的设计都是全国首创的。
辛苦了多年的研究成果要推向市场,朱汉衡对于自己的“孩子”充满了信心。“我们温州有个文蛤养殖场,今年出口到日本的水产很多被退了回来,因为里面有污染,他们也意识到了水产净化的重要性。”朱汉衡介绍说,最近国家卫生部公布了标准要求贝类、水产养殖必须通过净化以后才能上市,浙江沿海的一些养殖场老板都对他的产品很有兴趣。
乐清市副市长王家华
乐清的科技实力是相当强的。它是全国首批科技进步示范县,浙江省首批科技进步强市。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有六家,当然更多的还是大大小小的科技型企业。
创新是一个非常广的概念,但科技创新是最直接跟生产力挂钩的,而当科技创新跟创业密不可分地捆绑在一起的时候,科技成果就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政府应该鼓励民间的这种自主创新的精神,鼓励企业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鼓励更多的发明专利投入应用。乐清这几年一直在着力培育创新的企业主体,去年专门制定了科学技术的使用规划,并设立了1000万自主创新专项资金,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让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和个人能够通过自主创新为乐清、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