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新生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污染整治风暴中,企业切切实实感到:不整治绝无退路。
环境执法人员常常悄无声息地出现在企业的排污口,令违法排污企业无处遁迹。一些屡次违法排污的企业还被勒令“亮相”于广播电视,甚至自费在报纸上刊登道歉启事,接受社会舆论和公众的评判。一位做过检讨的企业主说,在报纸上公开道歉,白纸黑字,太丢脸了,企业声誉损失不说,自己也抬不起头,今后再也不能干那些缺德的事情了。
更多的企业把环保压力变为发展动力。巨化集团、浙江蜜蜂集团等通过巨资投入、科技创新、清洁生产,努力提前实现氨氮治理目标,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企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提升。在长兴,尽管铅酸蓄电池行业企业数从175家减少到50家,但2007年的总产值却比整治前提高60%——大规模的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没有使行业低迷,反而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提升,开始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环保和发展这一对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浙江的这种倒逼机制下,找到了一条双赢的路径。
不少被“臭气”熏走他乡的平阳水头镇人,现在回乡时意外地发现,刺鼻的“味道”没了,鳌江水也不黑了。通过整治,水头制革基地的制革转鼓从3300多只削减到469只,废水排放总量从7.15万吨/日削减到1.7万吨/日以下。这条曾是全省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正在恢复生机。包括钱塘江在内,全省水环境质量出现转折性改善,一些河道发黑发臭,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现象基本消除。
目前,全省设立的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5个准重点监管区,已全部达标“摘帽”。全省县以上城市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厂,同时我省还建成全国面最大、量最多的环境质量和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811”行动的“两个基本、两个率先”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3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省的生态环境状况保持全国领先。
天正在变蓝,水正在变清,但一切并没划上句号,新一轮“811”行动即将吹响号角。未来3年,浙江将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继续关注化工、医药、制革、印染、冶炼、造纸、电力热力、建材等重污染行业,继续强化限期整治,实现重点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