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绍兴市观音弄故事里的男主角
“下岗”厂长砸铁饭碗
我女儿还小的时候,我就常给她讲一个故事,鼓励她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勇气,解放思想,敢于创新。
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是我从前的一个同事的老公,现在是绍兴一家大企业的老板,生意做到了美国、日本、阿根廷等国家。他叫阿根,以前是我们隔壁厂的厂长,大概是1983年左右,上面传出消息说要把他们厂并入我们厂。阿根去留的猜测一时传得沸沸扬扬,之后,便有人看到阿根背着他那个绿色的军用书包在厂里踱步。有很多人私下议论他,“这个小伙子怕是受打击了!”
在一片猜测中,阿根辞职了!那时候,人人都很介意手上端的是不是铁饭碗,阿根的辞职引来了更多的唏嘘。在那之后,阿根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后来从他老婆阿文那里我陆续知道阿根的动向:他在老家开厂了,最初的时候,阿根的厂不过是个代加工的家庭作坊。慢慢地,阿根的生意越做越顺,“小作坊”也越办越好,慢慢变身成了大企业,逐渐有了如今的规模。
二十年过去了,我们都成了退休工人,每个月领着退休工资,与当年下海的阿根相比,不光是财富还是人生的经历都相差太远了。但回头想想,那个时候,不是所有人都有他这样砸铁饭碗的胆量。
推荐人:绍兴市观音弄郦桂英
老杨——湖州南浔故事里的男主角
个体户率先“接轨上海”
最近,蒋小华一边看电视剧《金婚》,一边给子女讲故事,教育他们要敢想敢做,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他那个年代一个名叫老杨的个体户。
上世纪80年代初,小镇南浔上有了个体户,老杨是其中之一。“那个时候国营工厂比较牛,都有门市部,人们都喜欢去门市部买东西,因为相信国营厂的质量可靠。后来个体户多了,价格灵活,有100块利润的,他赚50块也肯卖,我们国营公司规定多,价格不能随便改,就比不过他们。”老杨就是这样的个体户,他一个人做起了五金配件,靠价格取胜。后来口碑好了,招了几个员工,就算办厂了。
“现在想想老杨真是解放思想啊,上个世界80年代,他就已经‘接轨上海’了。一个秋天的上午,老杨在自行车前车框装好产品,一个人单枪匹马骑着它赶到上海,找到五金市场一家家推销,后来生意越做越大。10年前,老杨把上海作为企业发展的前沿,在上海设立销售公司,注入‘上海效应’;又过了5年,他到香港成立了一家公司,高薪聘请那边的人搞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档次,把销售又做到国外去了。那个时候流行办中外合资公司,老杨也没挂个空牌子,做得实在,结果又比别人发展快了好几步。听说他设计的东西还申请过专利。个体户也做出名堂来了”。
推荐人:杭州闸弄口街道退休技师蒋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