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人出去买菜回来常常抱怨,收入没增加多少,菜篮子却越来越难拎了,一天一个价。百姓对基本生活品上涨的感受远远大于高房价,房价高最多住不起新房子,生活必需品高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对于那些困难群体。”昨天,杭州市人大代表胡洪志的一席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记者了解到,在两会期间,关注居民收入和物价涨幅,让居民收入“水涨船高”,成了代表委员议论的焦点。
政协委员葛小青
去年收入增长14%,我怎么感觉没这么高?
2007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89元,比上年增长了14%,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2.9%,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为66.6%。
——杭州市统计局
工资几年不见涨工人日子渐紧巴
最近几年来,职工工资收入低是一个事实,如果考虑CPI指数的上涨,不少企业职工的工资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一名一线工人的月工资是1200元,扣掉养老保险等,能拿到手的可支配工资只剩几百元。而这笔钱要用于水电费、子女上学、赡养老人等等方面,还不包括外地职工要支付的房租费和看病等不可预知性开销,那么这些钱够花吗?这种没有节余甚至是有点紧巴的日子,如何让劳动强度大的工人们感觉到生活上的物质保障?
杭州市统计局综合处处长裘民军
60%市民在平均线以下
有部分市民会说,去年杭州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89元,比上年增长了14%,我身边的朋友们收入都没这么高,全市平均水平怎么会有这么高呢?其实,统计局公布的平均收入水平,代表的是杭州市区的总体情况。从目前来看,不同行业和所有制单位的职工之间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也就是说,以周围邻居、同事、朋友作参照,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如实反映出整个城市的收入情况。
另外,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有一部分人还处在相对低收入行列。就所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1689元”的这一数字,全市有近60%的城镇市民是在这个平均线以下的。拿2007年来说,杭州市区20%的高收入居民户的年收入额占到了当年全部居民年收入总额的37.9%。
股票盈利也算收入增长
有的人感觉自己的收入在一年内没有增长,而政府工作报告里为什么写增长了14%。这主要是由于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而且人们对所谓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含义可能有些误解。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仅包括了居民从工作单位得到的工资收入,还包括奖金、津贴、离退休再就业收入等;以及其他劳动收入,如财产性收入。通俗点说,人们存银行的利息、红利,出租房子的租金,炒股赚的钱也都算在内;转移性收入,比如养老金、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老人的赡养费、朋友的赠予、出售财物的收入等也在内;还有一些市民如果从事个体经营活动,其所得的净收入等也是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市民们把工资理解为全部收入,这样在心理感觉上就会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有差异了。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我提交了一份提案《建立“政府主导、企业落实、职工监督”的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建议通过立法和指导,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政府每年应在年初公布本年度最低工资标准,一年一次调整,这一标准不应单是一个数字,而应由具体的分析和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