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与创作两难间的困惑
殳学超的父母读书不多文化不高,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希望殳学超能拿到一个“正宗”的大学文凭。他们认为,现在儿子虽然已经出了一些书,且得到不少好评,还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也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但这还是属于“不务正业”。有没有拿到大学文凭,不是“美中不足”这么简单,而是父母对他有没有出息的“终极评判”。对此,殳学超感到十分头疼,他不想让父母失望,但自己的“红灯”已高高挂起,摘下来并不容易。
“文学院学生大都是文学爱好者”,宁波大学文学院教授、宁波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如安说:“我在上大学时也喜欢搞一些创作,写散文,写小说,但我把握住了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基本功课必须合格,文凭一定要拿到手。”他认为一个大学生可以是偏才,但不能放弃系统必要的基础学习。
“我们也不要把文凭和知识对立起来,获得大学文凭,标志你已接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教育。”宁波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南志刚教授说:“在目前的大环境下,学历、文凭仍是用人单位了解应聘人员的重要途径。如果没有文凭,即使是人才,其在社会上的选择面也会比较窄。”尽管对殳学超的才气很羡慕,但大多同学表示殳学超的作法不可取。宁大文学院被称为“文学诗人”的小杨也有2门课不及格,这些日子他正在抓紧补习。“文凭是迈入社会的‘敲门砖’”,他认为,为了眼前的个人爱好而牺牲今后长远的发展,不值得。据了解,国外很多大学对学生的课目成绩也十分在意,他们不招收本科期间有三门以上功课不及格的学生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除非其作为本科生重新学习。
“其实,殳学超还是有机会的,学校规定大学本科的学习时间可以延长到六年,学校的老师也愿意给他单独的考试机会。”谭朝炎教授说,只要殳学超在今后的两年里加加油,是可以顺利毕业,并拿到毕业文凭的。
然而,殳学超认为,他现在正处在创作高峰期,让他抽出时间来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着实让他感到有些为难,“补外语最耗时间”,他说,他现在每天可以写两万字,如果用这宝贵的时间去背单词,恐怕会错过了最佳创作期,而很多大作家像巴金、曹禺等都是在年轻时就创作出经典著作了。“我上大学每年1万多元的学费已经让父母够操累的了”,殳学超认为,他现在工作不仅可以为家里分担负担,还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然而,文凭与创作,两难间一时不易选择,他无奈地表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特殊人才如何实现“因材施教”
“我成绩不理想的几门课程都是基础课,像英语、法律、计算机等”。殳学超说,这些课程需要花时间,但学了又好像没什么用处。计算机学的是编程和网页设计,跟我的创作基本没有太大的关系。
殳学超觉得,有没有大学文凭,目前来看对自己的影响并没有想象那么大,他认为自己的特长是文学创作。殳学超说:“我虽然是文学院新闻专业的学生,但要写条新闻消息却感觉无从下手,而写小说、散文什么的却得心应手立马就成。”他表示,不喜欢通过考试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才学。
现在,利用大四实习的机会,殳学超已在宁波的一家文化公司找到了工作,待遇不薄。他说,他目前的作息时间与大学生活完全颠倒了,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至夜里从事创作,主要是修改自己将要出版的小说、撰写剧本《海定波宁》以及撰写苏轼诗文传记--《东坡月华犹初上》。殳学超说,现在自己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忙得连轴转。
“殳学超是很有才华、很有文学天赋的同学,学校的老师、领导对他也很喜爱。”南志刚教授说,我们曾有意让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如果他拿不到毕业文凭,学校的人事这一关就过不去。
“文学院专业课的老师可以对他适当放宽考试要求,但是基础课是几百人一起上的‘大课’,没办法给他‘开小灶’”,谭朝炎教授说,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在校大学生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有详细记录、存档备案,缺一个科目考试的成绩就不能发毕业证书,这是硬杠杠。
“殳学超现象实际是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特殊人才如何因材施教的问题。”谭朝炎教授说,对于有文学天份的学生,有的大学曾经办过鲁迅文学班,这可说是一种探索,由于种种原因,现对此举似乎评价不一。他说,在有些国家,任课教授对特殊学生能否毕业是有拍板权的,但在中国行不通。
“因材施教也需要有一套科学的体系,要事先有相应的尺度、规范”,南志刚教授说,如在招生时就明确,这个学生是否属特殊人才,如何给予特殊的培养,如是否要求他们按时上课考勤,这些学生的基础课成绩能否作为毕业参照而不是毕业的先决条件,以此等等,都不是一件简单事。所以,大学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让学生多元化发展,还需要与中国高教制度的改革相结合,仅靠一所大学是无能为力的。南教授表示,我们还是希望殳学超能回归现行大学的游戏规则,把丢下课程补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