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成实验幼儿园的老师正在教小朋友唱京剧。
在《绚丽的戏服》一课中,音乐老师叶贺英正在给学生们讲解京剧戏服的穿戴方法。
浙江省京剧团的专业老师正在指导杭州长寿桥少儿京剧社社员。
杭州确定12所学校试点
浙江在线03月05日讯
一个月前,恐怕谁都料想不到“京剧”会因为“进校园”而再度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昨天上午,记者采访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时,他一再强调:“京剧进校园”是教育部安排的一次很正常的校园活动。而目前,社会各界激烈地讨论,似乎让此事有点“过热”。
但无论如何,京剧这门传统艺术已经向校园迈出了第一步。记者获悉,杭州市刚刚确定了12所试点学校,并将名单上报有关部门。据悉,这些学校都是主动请缨,因此原本10所学校的预想满足不了需要,就再申请了2个增补名额。这12所学校分别是杭州的崇文实验学校、惠兴中学、长寿桥小学、凤起中学、十五中教育集团、古荡一小、景华小学、天杭实验学校、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行知中学,萧山区闻堰镇小学、闻堰镇中学。
对大多数学校来说,京剧教学都是从零开始,而事实上,在杭州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当中并不乏“京剧特区”——杭州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小(原小河小学)的老师们就已经给学生上了18年京剧课,摸索出不少京剧教学方法。
杭州有所普通小学
京剧进课堂已18年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12所试点学校之一的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学校五年级某班教室,记者就看到黑板上面写着红黄蓝绿四个队,一旁的电视机正在放学生自己拍的DV“京剧名人大剧场——走进活武松”。DV刚放到盖叫天故居的大厅,语文老师方丽米就按了暂停键,问道:“大厅中有一副对联,现在我把对联拆成六个词语,请同学们重新‘组装’,看哪个队‘组装’得又快又正确。”京剧课俨然成了一场智力竞猜。
没有唱腔,没有念白
教唱京剧,只是京剧教学的一小部分
“是盖代英名十字坡。”“不,我说是英名盖代十字坡!”题目一出,黄队的两个学生就争论了起来,旁边几个队的同学也开始商量,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一分钟后,几个学生走上讲台开始“组装”,成品五花八门:红队的对联是“英名杰作十字坡,惊天杰作三叉口”,黄队的是“英名盖代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不对不对,排错了……”上面几个同学在排序,下面还有几个指挥的,红队一个学生更是可爱,看着上面的老是排不好干脆自己上去动手。
“应该是英名盖代三叉口,杰作惊天十字坡。”方老师公布答案,“京剧名人盖叫天原名张英杰,而上下联的第一个字正好暗含了他的名字。”
原来这就是小学生的京剧课,没有唱腔,没有念白,上课的还是语文老师,不过京剧知识可没少学。
从1990年“浙江省少儿京剧艺术实验班”挂牌,到2003年5月京剧教材的编制与校本课程的实施,在这个已有18年京剧教学历史的“京剧特区”里,音乐、美术、语文等各学科的老师都会站上京剧课的讲台。“我们将京剧这一元素渗透到了音乐、美术、语文等各门学科里。例如,语文课上京剧念白赏析,美术课教授脸谱艺术……毕竟我们不是在培养京剧演员,教唱京剧现在只是我校京剧教学的一小部分。”该校常务副校长张祖庆告诉记者,“我们希望京剧能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进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不是只会‘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地哼唱京剧选段。”
从京剧刺绣到京剧比萨
这里的课堂因京剧而与众不同
京剧欣赏与认识、京剧表演、脸谱艺术、京剧刺绣……翻开该校的课程表,直看得记者眼花缭乱。除了外聘教师每周五下午教授京剧实验班的孩子表演京剧,该校学生还可以选修京剧刺绣等与京剧有关的多门课程,而京剧欣赏与认识等内容则安排在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成了特定年级每周一次的必修课。如此一来,“京剧特区”里的音乐、美术等课便常常与众不同。
“咦?这个比萨好特别!”在瞬间猜物的游戏中,该校美术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神态各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京猴比萨。“京猴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听着老师娓娓道来,看着手中的比萨材料,学生们早已跃跃欲试。于是,一个个创意小厨师应运而生,他们自己动手给这些“面饼”加菜加料,各式各样的京猴比萨很快诞生了。望着自己做的比萨,学生们不仅认识了一张张京猴脸谱,还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