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3日讯
记者据省工商局食品质量检测报告获悉,2007年,全省定量监测各类商品24231批次,比2006年增加7200批次;合格商品18345批次;检出不合格商品5886批次,不合格率比2006年下降2%。省局先后组织开展对保健品、调味品、饼干、配方乳粉、蜜饯、农资(化肥、农药)、茶叶、化妆品、饮用水、手机、4S店汽车配件、液晶显示器等32种商品进行监测,通过商品质量监测查处的违法经营行为立案查处案件949 起,罚没金额996.33万元,处理商品经销单位794个,其中责令整改200个,行政处罚559个。
全省工商系统在农贸、农批市场及商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共快速检测各类食品380.43万批次,销毁和处理各类问题食品129.63万公斤,立案查处2875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6件。从全年食品类监测情况统计数据来看,食用油、茶叶、配方乳粉质量合格率位居前三,质量状况良好;调味品中黄酒、鸡精等质量合格率低,蜜饯的二氧化硫、食品添加剂含量超标。从对农贸市场年度抽检的12大类项目来看,农药残留、吊白块、硼砂、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检测项目情况较好,二氧化硫、硝酸盐等含量超标问题较多。另外,新鲜蔬果类、肉禽蛋类总体质量情况较好,豆制品质量上升,干制、腌制蔬菜类和干果、坚果、炒货类等食品问题较多。
食品定量监测 黄酒、鸡精、蜜饯及保健品合格率低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生命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为确保我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全省工商系统始终将食品类商品作为开展监测工作的重点,全省共监测食品17491批次,监测批次比2006年增加40%;合格食品16058批次,食品类商品的合格率为91.8%;查出不合格食品1433批次,不合格食品率同比下降2%。我省主要监测粮食、食用油、保健食品、饮料、酒、调味品、糕点糖果类、膨化食品、配方乳粉、茶叶等类别商品。
从全年食品类监测情况统计数据来看,食用油、茶叶、配方乳粉质量合格率位居前三,质量状况良好。
食用油合格率98.3%;茶叶合格率96.7%;配方乳粉合格率为96%;酒、饮料合格率94%;膨化食品合格率92%;肉类、水产及其制品质量合格率为90.9%;糕点糖果合格率86.7%;调味品合格率85.5%;粮食及其制品质量合格率为81.3%;保健食品合格率66.2%;蜜饯商品质量最差,合格率仅40%。
综合全年各地监测中发现的食品类商品质量不合格情况,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糕点糖果的质量相对较好,但是此类商品在贮运、货架销售期间的合理放置是导致微生物-菌落总数是否合格的主导因素。
(2)调味品中的黄酒的主要问题:一是品质下降,产品偷工减料:正常生产工艺条件下,一斤米所允许酿出的黄酒产量,绍兴酒不超过1斤8两,普通黄酒不超过2斤8两。目前一些不法企业,把正常生产的普通黄酒(一斤米产出的2斤8两黄酒)作为黄酒添加剂,实际生产时根据不同的产品档次再添加20%-60%不同量的黄酒,再用香精、酒精、食品添加剂勾兑而成,进行低质低价倾销。二是违规添加合成甜味剂、防腐剂。
(3)调味品中的鸡精合格率较低,只有53.3%的合格率。质量问题主要有二:一是大量使用替代物,添加了过多食盐、麦芽糊精等辅料成份;二是未标识添加的食品添加剂-合成色素。
(4)蜜饯合格率低的主要问题是二氧化硫、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化学合成物质,过量对健康不利。由于一些企业规模较小,传统工艺手工操作,生产条件控制不严格,计量不够准确,配料时没有严格控制程序,添加时凭经验,造成甜味剂、防腐剂超标。二氧化硫用于蜜饯产品是漂白、增白、防止产品褐变。生产企业在生产时考虑到二氧化硫随着贮存时间而逐渐降低会导致产品褐变,所以在生产时会加大“亚硫酸盐”的使用量。
(5)保健食品是节日热点消费商品,很大程度上是人情消费品,该类商品历年来质量状况都不能令人满意,反映出我国保健品消费群体缺乏理性消费,盲目跟风。生产企业利用广告效应制造所谓的“概念消费品”,实际生产工艺相对简单,吃了有没有效果很难说得清楚。该类商品的主要质量问题一是营养素成份没有达到标准或标签标示值的要求,即“名不副实”。二是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
食品定性检测 二氧化硫、硝酸盐含量及干腌制蔬果问题多
2007年,全省工商系统在农贸、农批市场及商场、超市等经营场所共快速检测各类食品380.43万批次,销毁和处理各类问题食品129.63万公斤。从抽检的12大类项目来看,新鲜蔬果类、肉禽蛋类总体质量情况较好,豆制品质量上升,农药残留、吊白块、硼砂、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等检测项目情况较好,二氧化硫、硝酸盐等含量超标问题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