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4日讯
乞丐和网络,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汇会让你联想到什么?新时代的网络达人?还是高学历的高级乞丐?都是,又都不是。这两个词儿是在说互联网的独特产物——“网络乞丐”,一个利用网络的“新型职业”。
“乞讨邮件”数不胜数
“我家在农村,开学时把6000元学费丢了……”
“我离婚后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儿子刚读初二,我就得了乳腺癌,没钱治病……”
如今的互联网上,经常会出现诸如此类的帖子,后面还往往留下银行账户号码。他们有多少是真正需要帮助的,我们很难确定,但有些事却不难让大家看破网上乞讨的骗局。
前不久,杭州某媒体工作的章小姐收到一封邮件:“尊敬的网友:您好,我是待业人员,父母早逝没留下什么,近一个月我没找到工作已经快没饭吃了。请帮助我,给我10元钱吃饭……我可以向您发誓——我以上所说都是真话,如果是假话,让我不得好死,出门就被汽车撞死!”
看对方写得惨兮兮的,午休时,章小姐按照网上留下的账号存入100元钱。然后,她又按照对方提供的邮箱地址回了一封电子邮件,表示愿意帮助他渡过难关,然后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和办公室电话,希望对方看到后回电话。可是,等到下班,都没有收到电邮和电话。后来通过查询发现,钱已被取走了,章小姐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百度有专门“乞讨吧”
难道现在的乞丐都如此进步,可以上网发邮件乞讨了?记者尝试着在百度上输入“网络乞讨”的关键词,搜索结果显示出14000多条消息,这才知道网络乞丐由来已久。在百度,甚至还有专门的“乞讨吧”。
点进“乞讨吧”的贴吧,上面充斥着各类花式的“乞讨”信息:“我是女大学生,刚毕业,没工作,父亲得了四级糖尿病……”;“要和女朋友结婚,但是女朋友说要是没房子就别想结婚……”;还有个帖更夸张:“本人开车违规被交警抓了,没钱交200块罚款,希望好心人给予帮助……”
其他类似乞讨网站更是数不胜数,有些网站里贴着许多瘦骨嶙峋的小孩在下水道的图片,有些还配上“哀伤”的音乐来进行公开乞讨。不约而同的是,这些“乞讨者”无一例外的都在信的末尾写上了自己的银行账号和开户名。
立法滞后于网络变化
街头乞丐有随时被送进收容所的担心,但网络乞丐却可以“高枕无忧”地坐在家里数钱。”君安世界沈雄杰律师认为,目前法律无法跟上网络的快速变化,滞后的法律条款很难对虚拟的网络加以约束。他认为,相关立法部门应将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更加细化,针对性更强,这样才能使网络的发展走上规范的轨道。
沈律师认为,由于“网络乞讨”数额较小,即使动机不良也不能构成诈骗罪。从民事角度来看,由于网络本身的隐蔽性,相关证据无法保存和收集,不仅骗取钱财的事实无法查清,甚至连当事人的身份都可能无法辨明,即使存在诈骗也难以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像网络乞讨这种“自予”性质(即自愿向别人提供钱财)的行为,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进行规范,也缺乏制裁的法律依据,只有靠广大网民自己辨别真伪,避免受骗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