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4日讯
张银科、夏燕鸣、王祺,两个1982年出生,一个1984年出生,大学毕业后同时考进了上城区清波街道清河坊社区,成了社区最年轻的社工。昨天下午,三年轻人虚心地向7位老社工拜师,学如何与人打交道的本领。
社区会议室里剩下没几个人,记者还在与性格内向的王祺聊着。夏燕鸣开始收拾桌子上的茶杯,一个接一个,把记者面前的一杯在喝的热茶也一同收掉了。
“其实他们这些大学生来社区,文化知识都过硬,就是不知道怎么与居民打交道,有些事情碰到不知道该怎么办。”拜师会上,张银科的师傅陈月娟说。
近两年来,社区工作岗位越来越受大学毕业生的青睐,张银科等三人是去年11份参加清波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统一招考时入选的,当时的报考录取比例是16比1。王祺回忆,考试非常正规,和公务员考试差不多。去年6月,在武林广场有一次全市性的社区工作者招考,当时他的笔试就没考好。
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大学生学的专业各不相同,张银科是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专业,王祺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夏燕鸣是法律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工资偏低,一年两三万元,工作又繁琐,为什么选择到社区工作呢?三人的回答几乎相同:现在找份工作不容易,先稳定下来再说。
但是真的要在社区稳定下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过年前的一天,王祺刚好在办公室查资料,一位大叔大着嗓门找来了,骂骂咧咧地着实把王祺吓了一跳,“它不符合低保困难户标准,但是非要办,我只能听着他把脾气发完。”夏燕鸣主要负责社教和妇女工作,“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努力,做的工作也挺不错,可是居民们却不太满意。”张银科有一次为了帮助一位姓金的大伯找工作,前前后后忙了一两个月,找了四五份总算让大伯满意了。
清河坊社区主任李典顺告诉记者,这次拜师,并没有规定时间,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方式,每个大学生有两三位老师,一位是社区的,一位是街道的,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这些大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从目前工作看,他们也许并不出色,但从长远看,他们肯定有优势,比如接受新事物快、工作上手快、理解政策能力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