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3日讯
良渚古城的使用年代,在良渚文化晚期之前——而关于良渚文化晚期,最普遍的一种说法是,距今4000年前。
良渚古城考古规划研讨会,昨天在杭州举行。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等30多位国内顶尖考古学家,一致认同这一观点。
专家们还考察了古城现场,很多人用“震撼”、“惊叹”来表达看到良渚古城墙时的感想。
关于古城使用年代,最有说服力的一个证据是,西城墙发现一个坑,坑直接从城墙上挖下去,挖到城墙底部,甚至弄碎了铺在城墙下面的石头。
这种建造方式,说明先有城墙后有坑;而这个坑,根据里面文化遗存堆积来看,是良渚文化晚期的;这也就说明,城墙不会晚于良渚文化晚期。
关于良渚古城的功能,专家们各有各的意见,有的说是军事防御用的;有的说当时良渚一带水患,城墙主要用来防洪,事实上是个“堤坝”;也有的认为古城墙的主要功能是拱卫中间的王宫——莫角山遗址,着重体现一种政治功能,告诉人家这一带很重要。
但不管怎样,大家普遍认同一点,良渚古城——这一巨型土垣,对良渚文化意义重大,说明当时的良渚社会已发达到一定文明程度,足够形成一种凝聚力,把很多人动员起来,一起做同一桩事,这个凝聚力,可以是一套成熟的社会管理机制,也可以是同一种宗教信念。
“况且,古时候,对城墙和堤坝的界限是不分明的,城墙具有防水功能,堤坝也有防水功能。就说近代吧,长江边上一些城市,还把江堤作为城墙,上有码头。因此,良渚古城称为‘城’,没问题。”徐苹芳教授说。
多次看过良渚古城的严文明教授再次强调,良渚文化是同时期文化中一支强势文化,生产力水平较高,经济富裕,势力曾经影响半个中国,对于它在中国文明起源中所起的作用,要提到足够高的地位。
良渚古城墙虽然已发现,但笼罩在上面的谜还有很多——城门在哪儿?城墙里的道路布局、水网体系如何?铺垫在城墙下的石头是从哪来的?
城墙的准确年代距今多少年?城墙上是否还建有防卫设施?城墙外是否还有一圈外城墙?城墙与里面莫角山遗址、反山遗址等关系如何?
这些谜,浙江省考古所说,可能要花3到10年来解决,当中不排除使用地质钻探、航空遥感、碳14测年、地球化学等多种科技手段。而更多的关于良渚文化的研究,可能持续时间还要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