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6日讯
中山中路112号,边福茂旁,蓝色的施工挡板已经围了半个多月。经过的市民都很好奇:里面在做什么?杭州市考古所一直在此做南宋御街的考古发掘。
昨天,他们首次向外界披露了御街的真实面貌。这一次,他们发现了最完整的御街,从下至上依次叠压着南宋早期、南宋晚期、元代、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5种路面。
从香糕砖到青石板材料越来越不考究
发掘面积不大,南宋御街静静躺在下面。在每个朝代的不同路面上,考古所仔细地放置了标牌。
杭州市考古所副所长唐俊杰介绍,南宋御街用的是典型的香糕砖,早期做工考究,下面还有一层基础,做基础的香糕砖斜着排放,便于分散受力,上面做御街的香糕砖横着铺设,东面有排水沟。砖道容易受损,因此经常要换。
元攻下南宋后,杭州从都城变为一个普通的城市,但御街周边商业仍很繁华。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有记载,当时的御街路很宽,上面铺着青石板。
这次考古发掘证实了马可波罗的记载。我们看到,元代路面保存完好,比南宋时更宽,东面也有一条排水沟。从元至明清最后到民国,尽管用的都是青石板,材料却越来越不考究,南宋御街逐渐走向衰落。
元代路面最宽明清御街变成小巷
现在的中山中路宽12.5米,南宋时约为16米,元代最宽,具体多宽说不准。到了明清,路两边的商家开始侵占道路,御街越来越窄,最后成了一条小巷子,名为“太平坊巷”(考古发掘点旁一条小巷沿用了此名)。北伐革命成功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将它命名为“中山路”。
在开封,也有一条“中山路”。它便是最早的北宋御街。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州桥和朱雀门,直达外城南熏门。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可见当时北宋王朝的气派。
《东京梦华录》里仔细记述了当时北宋御街的布局:街道的两边有御廊,其次是黑红漆杈子两行,外面再修水沟,沟里种植荷花,沟边还种下桃李梨杏各种树木。行人走哪边,商铺设在哪,都有严格规定。
宋南迁后,国力衰败,已无力修建大规模的御街,因此南宋御街仅有道路和水沟,简单得多了。
此次发掘点为中段 首次发现排水沟和石板
南宋皇城在整个临安城(今杭州)的最南端。南宋御街是皇帝祭天的主要道路。它南起皇城北门和宁门(今万松岭路与凤凰山脚路交叉口南侧)外,经中山南路过朝天门(今鼓楼),向北经中山中路、中山北路,由观桥(今贯桥)折西沿今凤起路向西到武林路一带,也就是过去的景灵宫(摆放皇帝祖宗塑像),全长4185米,由南及北,并向西北方向延伸。
“这次发掘的地点位于御街中段,也是当时商业最发达的地方。”唐俊杰说。南宋皇帝每三年祭天一次,场面相当浩大,两头大象在前面开路,后面跟着金、象、革、木、御辂五辆马拉的车。御街在观桥(今贯桥)到景灵宫这一段比较窄,皇帝只能换坐辇(小车子)经过。
唐俊杰介绍:“这次发掘的御街非常完整,像鼓楼严官巷那边展示的南宋御街里,都没有石板的。至于这次发掘的地方是回填还是用来展示,目前还没定。”他感叹说,中山路是杭州沿用时间最长、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