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8日讯
“跨海大桥通车,不是简单的省点油费,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大桥是把双刃剑,地区经济结构将发生变化,地区分工也要重新定位,洗牌在所难免,这对政府、企业都是考验。”海通集团董事长陈龙海说
堪称“世界第一架”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下称“跨海大桥”),已经进入最后的检修阶段。
预计4月底5月初,跨海大桥将迎来如水车流。一桥飞架南北,改变的是交通,更是长三角经济的格局。
2003年6月动工的跨海大桥,去年6月全线贯通,全长36公里,北起嘉兴市海盐郑家埭,止于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建成后将缩短宁波至上海间的陆路距离120公里。宁波跻身上海“两小时都市圈”,宁波、上海同城效应显现。
跨海大桥通车,上海—杭州—宁波,杭州湾地区的路网格局从原来的“V”字形变为“A”字形,增加的这一“横”,将给宁波及相关城市的经济、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大桥效应
10年前,杉杉集团总部从宁波迁至上海,朱师傅开一辆大巴,在宁波、上海之间往返,负责接送员工,周五下午从上海到宁波,周日下午从宁波到上海,路上要4个多小时,这样的奔波,持续了两年。
站在跨海大桥引桥下,朱师傅对大桥通车充满期待。朱师傅现在是杉杉集团总裁郑永刚在宁波的司机。朱师傅的儿子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每个月总要回家一趟。“大桥通了,老板来来回回就方便了,儿子回家也更快了。”
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通集团”)董事长陈龙海回忆说,1998年,慈溪人关于跨海大桥的梦想就已经起航,盼望着更便捷的通道。
“跨海大桥通车,不是简单的省点油费,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大桥是把双刃剑,地区经济结构将发生变化,地区分工也要重新定位,洗牌在所难免,这对政府、企业都是考验。”陈龙海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在陈龙海看来,交通格局变化之后,企业、个人选择更多。“哪里市场更规范,政府服务更好,就去哪里。”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综合组专家陈建军,将跨海大桥的开通带来的影响放到了长三角都市圈的高度,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跨海大桥通车,沪甬建立起直接联系,长三角城市群格局从摊大饼发展到网络式格局,宁波获得资源的途径更加宽阔,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内的要素流动更趋频繁,宁波的地位会得到明显加强。
大桥经济与“杠铃型”企业
陈龙海是宁波杭州湾大桥发展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之一,也是最早参与投资的民企之一。早在2000年,陈龙海就决心投资跨海大桥,参与大桥投资的几家民企股份屡有变更,陈龙海10%的股份一直没动,由于多种原因,大桥投资总额增加到140亿元。陈龙海对记者坦承,压力还是有的,但是他对大桥的坚定信念一直没有改变。
陈龙海参与投资之始,并没有把握大桥一定能建起来,但他很看重大桥的社会效益,没有将资金投向日益升温的房地产市场。
2004年,陈龙海在上海仙霞路买下鑫达大厦一层办公楼,将行销总部和资本运作放在了上海,生产基地放在慈溪。从去年开始,陈龙海和周围的慈溪企业家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大桥经济”。他认为,大桥经济时代已经来临,慈溪大部分企业迟早要与上海发生联系,都要树立起“大上海”的观念,形势所迫,必须赶快行动起来了,多跑跑,多研究。
实际上,陈龙海已经从跨海大桥获益,大桥开建以来,海通集团在余姚、松江、慈溪的三大工业园土地升值、招商形势喜人。陈龙海还在谋划着将慈溪生产的绿色蔬菜送到上海人的餐桌,让人们享受到生吃蔬菜的营养美味,他说正在寻找合作伙伴。
几年前,宁波方太厨具公司少帅茅忠群就在思考跨海大桥带给民企怎样的机遇,他认为大桥将带给民企发展政策和环境、发展模式“转型”、承接国际产业分工等多种机遇。
2006年2月,宁波新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新华把企业的研发和销售中心搬到了松江新桥。跨海大桥建成后,新海可实现半小时研发配套、两小时交通距离制造梯度配套,正是看中这一点,美国宝洁公司与新海电器达成协议,合作研发制造塑料喷雾器产品。
企业总是扮演着最敏感的角色。一位五年前在上海投资建厂和办研发机构的慈溪企业家胡建立,得知跨海大桥建设的消息后,马上在紧邻跨海大桥的杭州湾新区投资,生产高档模具和数码相机等IT产品。在胡建立眼中看来,在杭州湾新区投资,一是可以利用相对便宜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二是既可接轨上海,借助其资金、技术、人才和市场优势,又可借力慈溪母城和宁波大市民营企业众多、产品配套半径短的产业配套优势,做到进退自如。
根据慈溪市上海商会的统计数据,像这种一头在上海、一头在慈溪的“杠铃型企业”,仅慈溪一地,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300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