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31日讯
2007年总产值逾70亿元,占据国内眼镜产业总产值“半壁江山”的温州眼镜行业,过去15年一直靠外贸“打天下”。然而,受原材料涨价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温州眼镜老板日渐感到外贸难做。近日,温州眼镜企业“泰恒光学”率先在市区开出4家平价眼镜超市,昭示其“外贸转内销战略”开始试水。
业内人士分析,温州眼镜企业目前正在分流:一类坚持做出口市场;另一类做外贸的企业则开始将重心转回国内,重点挖掘内销潜力。温州眼镜新一轮突围战略悄悄启动。
内销起步
“今年是温州眼镜业最困难的一年。调整外贸市场,拓展内销市场,成了温州眼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见到温州市眼镜商会副秘书长杨须迈的时候,老杨带着一副老花眼镜,忧心忡忡地向记者这样表示。
1996年,杨须迈进入温州市眼镜商会工作,对温州眼镜行业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可以说再熟悉不过。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州眼镜行业的‘先行者们’在创办企业之初,都是以内销起步,后来经历了内销转外销、内外并举的过程。这其中就包括现在的泰恒、信泰、远洋等知名眼镜企业。”杨须迈如是说。
在这个“先行者”行列里,温州市眼镜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伟森便身处其中。
当年,20多岁的李伟森注册创办了温州市正大五金制品厂,以生产金属眼镜配件为主。凭借其在金属艺术雕刻方面的技术,且管理得当,产品供不应求,正大虽不是温州首家生产眼镜配件的厂商,却快速走在了同行的前列,成为当时质量上乘与规模最大的金属眼镜配件生产企业之一,人气很旺。李伟森的门市部早上八点半开门,来自周边县市甚至远自江苏丹阳、浙江杜桥一带的客户,七点多就在门市部外排队等货了,而很多客户都是自愿要求先多收预付款,再分批拿货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温州眼镜的内销生意相当好,来自丹阳眼镜市场的客户提着大量的现金在厂门口等货,至今我还记得当时忙碌的情景。”李伟森谈起当年不无唏嘘。
转向外销
花无百日红,任何一种拥有很好市场的产品都会因众厂家跟风仿制而日趋饱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点漆醋酸镜开始在市场泛滥,于是眼镜厂里的生产从减弱渐渐转到停顿,门庭冷落鞍马稀,再也见不到先前那种火爆要货的热闹场景。再加上丹阳、杜桥等几个眼镜市场的渐渐繁华,温州眼镜内销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最为致命的是,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眼镜市场之一的杜桥开始发展自己的眼镜制造业,温州眼镜在杜桥的市场份额变得越来越小,又由于疏于对市场的管理,厂家各自为政,温州眼镜内销之路越走越难,许多企业开始调转枪头去做外销拓展。
原温州鸿亨眼镜公司老总朱寿春自称是第一批接到外贸定单的温州眼镜企业主之一。
“1995年,当时国内眼镜内销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我考虑到,做内销肯定是死胡同一条,还不如试一试做外销。后来,我通过一位做外贸生意的朋友帮助,几番辗转,终于联系到了一位台湾眼镜客商,对方答应给我一张外贸的定单……”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朱寿春至今记忆忧新。
朱寿春告诉记者,此后,随着台湾本土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等因素影响,一大批台湾眼镜商人通过贸易商的介绍,纷纷将贴牌加工的单子交给温州的眼镜厂商去生产,由此形成温州的眼镜产品80%以上出口海外市场的营销格局。
针对温州眼镜内销起步,做到一定时间调头转外的势态,几位当初做内销起家的眼镜企业老总道出了个中原由:“在1990年前,我们的眼镜产品还主要是内销,但国内的市场是不太完善的,很多地方都需要规范,我们大量的货发出去了却收不到钱,资金回笼困难,甚至有部分客商利用企业的产品先铺垫市场,到最后我们这些制造企业可能落个货财两空的局面。这时,我们把目光转向了国外市场,虽然拓展国际市场一切都需要从头摸索,但有利的是,发达国家的市场秩序相对更规范,他们收到了货,不会拖欠一分钱,应该说,在外贸市场,我们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