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院80周年庆典大会现场
浙江在线04月10日讯
80年岁月,有时只是一个西湖的距离——昨天,崭新的转塘象山校区,中国美术学院80周年庆典大会的乐声嘹亮地响起;而就在孤山之畔,西湖美术馆门口,“国立艺术院(美院前身)旧址”的碑文如以往一样沉默着、聆听着。
80年,见证这一切的,是西湖,是杭州。
美院的老师们在象山校区的东门口,包出了一个巨大的红包裹。昨天,在庆典大会上,院长许江如诗人一般满怀深情:“我们要借此感谢杭州的湖山,感谢杭州的父老乡亲。我们也想表达一种特殊的心情,将一个学院的理想精神,借助这样一个红包裹,这样一个鲜活的创意来回馈湖山,回馈浙江,回馈关心母校发展的广大校友,回馈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学生扮成黄宾虹美院庆祝80周岁
昨天,象山校区里热闹非凡。公共艺术学院的学生还装扮成艺术大师黄宾虹的样子,玩了一把“行为艺术”,为校庆增添了几缕怀旧的风情。
而8号楼圆弧形的会场内,美院师生、校友和来自国内外的嘉宾一千多人云集在此。一幅幅红色的巨大照片早已环绕着排开,蔡元培、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照片上的他们凝视着这里,平静而亲切,就好像一个个相识许久的长者。
许江把记忆唤回到80年前的今天:“那一天,著名教育家,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冒着细雨,来到孤山湖畔的罗苑,参加国立艺术院的开学仪式。面对着创建者林风眠、潘天寿、中国第一批研究生李可染、张眺等六十多名师生,演讲了《学院只为研究学术而设》。”
“罗苑”,那座当年校长林风眠花一个银元租借来的房子,如今只在模糊的旧照片中才能寻到。它随着80年的西湖水离开,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在它的旧址上,浙江人又建起了崭新的西湖美术馆,只有门口那块素淡而沉默的“国立艺术院旧址”青石碑记录了它曾经的存在。
但中国美术学院80年间留在中国艺术史上的浓重笔墨,却无法被替代——林风眠、黄宾虹、潘天寿、李可染、刘开渠……正是这一个个名字,串成了中国现代艺术史。
80年间,美院十迁其址,六易其名,如今漂泊70多年的美院,终于有了自己的“家”——南山校区、象山校区和上海张江校区。那个曾经寄居在孤山之畔的美院,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学院”之一。
昨天,满地油菜花的象山中心校区落成揭幕。校名上的红布拉开,美院又走上了新的征程。
画廊把生意做到了欧洲美院为杭州创造财富
“美院的艺术家们都有着烂漫开放的诗性,这要感谢西湖水的养育。”许江曾经这样说。80年来,在与西湖朝夕相伴的岁月里,美院也不知不觉地改变了杭州这座城市。
美院在杭州的两大校区,已然成为杭州人最有品味的去处。“南山路有很多景点,雷峰塔、柳浪闻莺、长桥……但杭州人早就对西湖风景习以为常了,倒是美院的传统又现代的建筑和浓浓的艺术味道很吸引人。”昨天,美院南山路展览馆门口,一位经常来这里看展览的徐大伯对记者说。而刚刚建成的象山校区,由于其独一无二的建筑风格和烂漫的油菜花,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杭州市民前往。
“不光如此,你看现在南山路的建筑,都是灰灰的,和西湖很搭调,这应该也是美院开的头吧。”细心的市民更是发现,美院的艺术气息还悄悄地改变了杭州的品味。南山路建筑那青灰色的色彩,正是从2003年美院南山路校区建成开始的。
美院艺术家们用他们对传统和未来的独特眼光,串起杭州城市的过去和未来——“我们的杭州‘五水共导’特色馆设计、杭州中山路老城区有机更新策划和杭州白马湖创意城规划都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初步成果。”许江介绍说。负责中山路有机更新策划的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昨天还告诉记者:“这里保留了杭州太多的过去,所以我们的设计做得很慎重,能保留下来的房子,全部都会保下来。”
还有很多人在感激着美院,是美院给他们带来了创造财富的机会——如今美院周边,包围了近百家各式各样的画廊和艺术机构。不仅如此,去年年初,“西湖创意谷”,“环美院产业带”的建设正式启动。如今,“之江艺术社区”、“白马湖艺术创意城”也正在由美院策划设计之中。“我们的作品基本上都来自美院的艺术家,而买家则来自世界各地。”一位知名画廊老板告诉记者,“很多画廊还把生意做到了欧洲,这都是因为美院艺术家们名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