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8日讯
由宁波市鄞州区等单位组织修订的新版《三字经》,近日举行了隆重的首发仪式。有关方面称,《三字经》修订版将首印4万册分发鄞州区各小学,并争取以选修课形式向全国中小学推广。
《三字经》版本超过200个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大儒、庆元府鄞县(现宁波市鄞州区)人王应麟所著,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启蒙读物。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三字经》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向国际社会推介,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是鄞州的王应麟,还是广东的区适子,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鄞州方面很快停止了争论,从去年10月起,鄞州区与光明日报社联合组织了《三字经》修订工程编审委员会,并向全社会征集修订征文和古版本。
由于《三字经》是蒙学读物,国内专业图书馆很少收藏,然而,关于重修《三字经》的消息传出后,还是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热心人纷纷提供资料,寄来一些珍藏多年的石印本、手抄本等文物史料。宁波地方志研究者王重光不仅参与《三字经》修订,还负责《三字经》的古版本收集。他说,现已收集到的《三字经》有200多个版本,其中古本有82个版本。
新《三字经》修订49句
编委会对《三字经》修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将修改比例严格控制在10%以内。据介绍,《三字经》修订以目前发现最早,最接近原本的明朝赵南星版本为底本,全书共修改调整49句。现《三字经》修订本为396句,1188字,开篇讲的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中间讲的是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后段还有古人勤勉好学的故事。在修订过程中,专家们还参考了章太炎的《重订三字经》及部分征文作品。编委会认为,《三字经》主要是一部劝学文献,应突出其劝学性,并且还应以知识传播为主,而不应以传统道德的说教为主。专家称,这种劝学性使得《三字经》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三字经》中有些字句有明显的封建传统观念,如“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等。专家认为,“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普遍观念,保留这些原句,读者可以增加对历史文化的整体认识,也有利于保持《三字经》的文脉。对于明显不妥的,如“元灭金、绝宋世”,后面有“尽中国、为夷狄”一句,“夷狄”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编委会认同将其删去。
修订工程争议不断
《三字经》在修订过程中始终争议声不断,今年3月24日,《三字经》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在《光明时报》刊出后,坊间多有不同看法,有的网上论坛反对修改的网民达90以上。
争议焦点之一,《三字经》是否需要重修。拥护者认为《三字经》是启蒙作品,经典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社会需要适当修订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反对者说,《三字经》里面有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封建传统的东西,这是它原生态的价值所在。如果我们动不动就要将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进行改编,好比在唐宋诗词后面加一些白话文,只能显得不伦不类,荒唐可笑;也有人认为,文化具有传承性,《三字经》等经典作品保留一些传统观念是必要的,否则今天的观众看古代历史剧就无法理解剧中的情节和人物了。
争议焦点之二,今天的小学生能否读懂《三字经》。支持者认为,《三字经》作为蒙学经典,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文化知识,小孩子诵读《三字经》可以不求甚解,但长大以后会慢慢理解,终身受用;但反对者认为,不管怎么修订,即使新增加了10%的新内容,《三字经》也难改其本来的面目。现在学生学的是白话文,《三字经》那种训诫式文言文的内容,是难以让现在学生愉悦接受的。
也有一些人认为,今天大规模推广《三字经》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宁波海曙区一位姓施的小学教师说,从当今中小学的思想现状和精神资源分析,他们缺的是公民读本,现在迫切需要有一套好的公民读本,进行公民教育,这才能打好学生一生的精神底子。而《三字经》的伦理原则与现代公民精神反差较大。施老师说,因此,有人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推广新版《三字经》,尚值得商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