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教育局副局长选拔的面试,由电视台现场直播。在摄像机面前,应试者的心理素质,面临极大的挑战与考验。通讯员 沈雨祥 摄
浙江日报讯 8名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候选人,面对镜头发表竞职演讲。在嘉兴的电视上播出的这档节目,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收视率。
将选拔干部的面试环节进行电视现场直播,这在全省是第一次。
眼下,在嘉兴,以完善“科学选人”机制与方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为目标的新一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正在悄然进行。
笔试、面试、考察,以往“公开选拔”干部三道基本程序的具体设计,都被注入了全新的思路和理念:视听问答、视听传达、电视直播、实地调研、竞职演讲、现场群众评委打分、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集中“PK”……
“日益深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探索具有更广泛的民主性、公开性和更高公信度、满意度的选人用人模式。”嘉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立平称,这次干部“公选”改革的指导原则,就是“让复习无效、使真才胜出”。
据了解,浙江省委组织部对嘉兴的做法相当关注,多次派人实地调研,并酝酿在适当的时机,在省内其他地市试点推行。
一次吸引眼球的电视直播“公选” 考察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整个嘉兴的老百姓,现在还在津津乐道那场电视直播——8名市教育局副局长的候选人,面对镜头发表竞职演讲。5月8日下午在嘉兴广电总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这档特别节目,创造了相当可观的收视率。
将选拔干部的面试环节,进行电视现场直播,这在全省是第一次。同时进行的其他6个职位的面试,也都做了现场录制,并很快上传到市委组织部的“红船网”上,市民可以随时点击收看。
从5月初开始,嘉兴市开展了两项“公选”:公开选拔副处级领导干部和市县联动开展竞争性选拔副处级、副科级后备干部。
在“公选”副处级领导干部的过程中,笔试、面试、考察,以往选拔干部的三道基本程序,都注入了新鲜的设计。除了面试采用竞职演讲现场直播之外,笔试的命题也出人意料。
走进试场,考生王登峰没有拿到厚厚的一叠试卷,他报考的是市文化局副局长,试题只有两道。先看一部以“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为主题的电视片,据此撰写2000字的体会。接着是结合所报考职位和自身工作经历,撰写一篇案例。试题紧贴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考察应试者对热点问题的敏感性和洞察力。
嘉兴市委组织部把那部电视片,称作“视听问答”。他们觉得,这种方式“更灵活、更生动”。而副处级、副科级后备干部的笔试选拔,则采取的是一种“视听传达”的方式,听完一段领导的录音讲话,再要求归纳主要内容,并表述如何结合自己的岗位贯彻落实。
这样的题型,在浙江省以往的干部选拔考试中,也是从无先例。参与命题设计的嘉兴市委组织部干部二处处长张正明介绍,考试前准备了两套试题,一套以“节能减排”为主题的专题片作备用,也是同样的模式。据透露,命题思路的创新,目的就是为了让“考试族”落选,使具有基层经验、有实际能力的人占据优势。
抛弃客观题,全部设主观题,这对王登峰来说,显然是个好消息。这位海宁市海昌街道办事处主任,每一天都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基层问题。当电视片里一出现今年全市村级组织换届选举的画面,他会心一笑,自己刚刚为此忙碌了整整一个月。他说,没想到这次考试真的不用复习,“考的就是平时工作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平时的体验,在这个时候会带来一种印证式的刺激,”在负责笔试阅卷工作的嘉兴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马亥生的印象里,在基层一线工作过的考生,回答得“更鲜活,有新鲜感”。
3个小时的考试,王登峰只用了1个小时12分钟就完成。根据之后公布的笔试成绩,他在128名报考市文化局副局长的考生中,名列前茅。
一场以能力素质竞争为重点的变革 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坐在主考席上,冯家俊有颇多感慨。
11年前,他自己就是以“公选”的方式,成为嘉兴市教育局副局长的。而5月8日这一天,以教育局局长的身份,冯家俊又主持了一场特殊的面试。
这是在嘉兴市广电总台的演播室内,面对七八台摄像机,8个考生逐个接受他的提问。这是在他们每个人竞职演讲之后的一道必经的程序,由主考官针对本系统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考生提问。
冯家俊的问题是:“择校”造成有的学校人满为患,有的学校生源不足,这是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有效遏制?
关于提什么样的问题,他曾经想了很久。是公众关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又可以借机开拓思路,集思广益。负责命题工作的嘉兴市委组织部的张正明处长说,这是首次尝试由用人单位出题,为了更好地契合选拔单位的要求,考察应试者对竞职岗位的适应程度。
冯家俊很惊讶,考生们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一针见血地指出“均衡教育资源”的问题。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其中一位甚至是海盐某职业中学的副校长,他承认,这次选拔,真正拓宽了“用人的视野”。
七个目标职位的主考官都一致感到,许多优秀人才过去并不在他们的视野中,通过这次竞争,让他们找到了理想的人选。
一次考试,对选拔者和被选拔者,都是一种历练。
考试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突出了对考生实际工作经验与能力水平的测试,也体现了中央强调的从基层一线出干部、从基层一线选干部的正确用人导向。
而最大的收获是,整个嘉兴的干部队伍,形成了一条面向基层、着眼长远的完整培养链。
在副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中,面试入围的57人,来自基层的考生有30人,入围考察名单的21人中,有12人现在基层工作,比例接近60%。而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则超过了80%。报考副处级后备干部人员中,33岁以下的286人、占63.3%;报考副科级后备干部的871个人,全部都是“80后”的一代。
如果说过去选拔干部的题型以考查知识点为主,一些复习时间比较充分,经常“埋头苦读”的考生比在基层一线“埋头苦干”的考生更容易取得高分的话,那这一次嘉兴的探索,恰恰就是体现了向实干者的“倾斜”。
比如,改革了以往结构化的面试方式,在这次副处级后备干部的面试中,嘉兴采用了蹲点调研加“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方式。
这一次,嘉兴市将副处级后备干部的选拔分成6大类别,分别是党政类、政法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管理类、城建交通类、科技信息和生态环境类。每个类别的调研地点,都经过精心挑选。
例如,社会管理类考生,要求去考察日前引起全国关注的洪合镇的新居民事务管理工作。党政类的考生,则安排他们调研余新镇的两个村,其中一个是经济强村,一个是相对薄弱村,希望他们能够从中思考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调研的成果,会体现在后面的正式面试环节中。颇具特色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形式,是从企业招聘中借鉴而来,又经过了特别的设计。4分钟的书面提纲、3分钟的顺序发言、30分钟的自由辩论、5分钟的书面陈述。评委坐在一边,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考生书面的陈述打分。
“道道都是应用题,没有积累、不会思考的人就不可能考得好成绩。”一位考生说,“考察的就是我们实际的行政能力和平时的经验积累。”
面对各种复杂问题的考验 “公选”更加注重体现“人岗相适”
实行电视直播,让考生与公众面对面,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生动体现,不仅有助于增加干部选拔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消除干部选拔过程中的“神秘感”,还能凸现考生的临场应对能力。
“看得出来,在摄像机面前,考生的心理素质,面临一种极大的挑战与考验。”评委们说。
嘉善县司法局局长王蕾,曾经当过老师、做过团委书记,还干过两年半的镇长,是此次嘉兴市司法局副局长的职位面试的第一名。
她说,早年当教师的一点经验帮了她,当时她一边讲,一边会细心观察评委们的表情,随时调整说活的方式和重点。
“始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还要有一点点的镜头感。”她总结出这样几条经验,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言之有物”。在基层司法部门的工作经历,会让她常常对一些问题有所思考。
就连当镇长的经历也让她受益,当时她所在的姚庄镇,是嘉善县第一个完成城乡公交一体化的乡镇,这足以让她在“城乡均衡发展”的考题上有话可说。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考验着中国政府在危机事件面前的行政能力,同样需要选拔出一批适应新型社会环境的干部,能够应对各种复杂的问题。
这是嘉兴市卫生局副局长职位面试现场的一道考题:“眼下,有一个负面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而媒体报道的内容距离客观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假设你是市卫生局副局长,对此你该如何处理?”
这道题紧紧抓住了当前的热点,充分考验考生的应对能力。不少考生的回答相当出色:首先坦然面对负面批评,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并及时将客观事实如实报告主管部门。认真查找问题,切实整改,并将整改结果报告上及,并视情况通报新闻媒体,通过媒体消除负面影响。同时要注意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构筑正面信息渠道,避免今后的片面报道或恶意炒作。
“从一定程度上,这也体现了政府要有直面新闻媒体的勇气”。本次“公选”的专家评委、嘉兴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邵清说,就像在这次地震当中,政府应对果断及时,信息传递及时透明,既加快了危机的处理速度,又提升了国家的形象。
这一次,嘉兴为了更好地体现“人岗相适”,每一个考察对象,要参加心理素质的测评,作为选择评价的参考。他们还要参加廉政知识考试,从一开始就牢固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
“群众评委”的角色作用是干部工作民主进程中的一大步
坐在评委席的第二排,邱晓冬心里也有些紧张。这位嘉兴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当天作为40个群众评委,参与了副局长的面试打分。
根据公选规则,群众评委的评分,占面试得分的20%。这样的做法,在全省也是第一次。
以前在干部工作中落实群众的选择权,往往是通过推荐、测评等间接的方式体现,而在这次嘉兴“公选”的面试中,群众直接参与了对考生的打分,“真正说上话了”。
嘉兴市委组织部对每个职位的面试,都邀请了20至40名左右的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职位所在系统工作人员为群众评委,实行了“领导评”、“专家评”和“群众评”的有机结合,也使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制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得到了全面结合与综合互补,使监督变成了“立体透视”。
“增强群众参与度,就是增加公选的透明度。”嘉兴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朱静绮介绍说,这也是他们注重“公选”全过程“阳光操作”的一种努力,使选人用人权真正做到在阳光下运行。
因为“群众评委”这一角色的出现,也带来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很多考生说的第一句话是“大家好”,而不是以往的“各位领导”。
他们会有意识地用些感性的话,拉近与听众的距离。而应试者面对“群众评委”的竞职演讲,更像是“履职承诺”的预演,必须有接受日后监督的准备。
观看了电视直播的群众,纷纷致电市公选办,“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选人过程,也让我们对干部选拔工作有了切身的体会。”作为群众评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研究室主任朱金富认为,“整个公选过程体现出了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
“日益深化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探索具有更广泛的民主性、公开性和更高公信度、满意度的选人用人模式。”嘉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立平强调,“嘉兴的探索不会止步,我们会对这次公选进行认真的‘回头看’,不断总结完善提高,使这种‘公选’方式逐步制度化。”
浙江省委组织部对嘉兴的做法相当关注,省委组织部有关领导和职能处室多次进行实地调研。据了解,嘉兴将在接下来的工作环节中,采取既尊重考试成绩、更看重工作实绩的方法,综合评价入围考察干部的德才素质,以“差额考察、差额上会、差额票决”的形式,选拔出能力素质高、群众公信度高、满意度高的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