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与传统习惯冲突
事实上,放眼全国,各地的另类主题餐厅更是可用“千奇百怪”来形容。
西安、乌鲁木齐等地的“光头餐厅”,里面的工作人员无论男女全部剃光头;泉州的“武林餐厅”门口陈列各种长兵器,餐厅内挂的是“少林”、“武当”、“峨嵋”各门牌的名号;北京的“监狱餐厅”,铁栏杆做门窗、铁链子做门帘,门口有头戴钢盔的“卫兵”把守,服务员身着狱卒服饰,菜肴的名字有“刑满释放”等,用餐的客人坐在“犯人”的位置……
无论是“马桶”、“性文化”、“黑暗”餐厅,还是“监狱”、“宠物”、“光头“武林”,都是餐饮企业对自身市场的定位。
所谓另类用餐环境,是餐饮企业针对对象顾客群体的服务专门化,一种对顾客“量身定做”的营销手段。如“马桶”、“光头”、“武林”餐厅盯准的是顾客的猎奇心理;“黑暗”、“监狱”、餐厅提供的是体验服务;“性文化”“宠物”餐厅则看重特定人群。
“另类是可以的,但问题在这里,这种另类是否符合我们的心理习惯、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地域特色?”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建华认为,日常生活大部分都是在重复,人们求新求异、寻找刺激,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文化心理,但还是得在一个约定俗成的大致框架内,必须大体上能够容纳我们的文化心理和民族习惯。
“以‘马桶餐厅’为例,直观来看,坐在马桶上用餐,跟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习惯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内在的冲突。在中国古代,饮食是件很大很隆重的事,吃是一种雅致的甚至带有文化内涵的事,非常讲究礼节。即使到了现代,生活节奏虽然加快,但人们在饮食方面还是非常考究。把吃和马桶联系在一起,一般民众都不能接受。”杨建华觉得,并不是所有的另类都能红火,求另类,也需要符合民族习惯,或是能引领民族习惯,商家希望以“马桶”为卖点来招揽生意,可能效果恰恰相反。
是多元化的尊重还是价值观的迷失
曾经有人以“马桶”的变迁为命题,探讨过人类文明的进步。
那么,当今天,“马桶”跨越了它那个隐秘的存在领域,公然在餐厅里登堂入室。这个命题是否还能成立?
把餐厅装饰成“厕所”的模样,坐在马桶上用餐,这个大胆的“创意”究竟代表的是一种文化的进步抑或是倒退?
个人认为,“马桶”与“餐厅”的高调结合,绝不可能成就一桩幸福的“婚姻”,又何来具有生命力的繁衍?
原因有二。
一则用“马桶”来打造“餐厅”,本身就是形式上的过分渲染,是对餐饮文化本质内涵的忽略甚至丢弃。
这是一个炒作的年代。在当今社会过热的经济语境下,只要有点另类想法,谁都可以借炒作提升人气,收获银子。事实上,商家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分一杯羹,在经营策划上动点脑筋,利用消费者的猎奇心理,制造一点吸引人们眼球的东西,本也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当商家为了逐利过分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的时候,有一点本质精神反而被忘却了。那就是每一家餐厅的命脉所在——食物的口味和品质。形式上的噱头至多只能为餐厅换得一时的注意力,而惟有内容本身过硬,才能为餐厅建立长期的口碑。
二则“马桶餐厅”,实际上是多元文化语境下价值扭曲的产物。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话语泛滥的今天,仿佛任何社会现象都有存在的合理性。“文化的多元”渐次成了一个丧失边界的筐。于是,善与恶的界限模糊了,审美与审丑,同样能够带来感官的愉悦和心理的狂欢。
对于各种奇异的社会现象,人们抱以一种司空见惯的麻木,采取无可无不可、不批评不作为的态度。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对所谓多元化的尊重,实际上却意味着价值观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