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6日讯 “经济发达=生态恶化”,这个粗放型发展模式下的等式,对宁波来说已不成立。
为破解这个等式,早在2003年,宁波就启动了大规模的生态市建设,现在,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互动格局已基本形成。
正确的发展观带来了宁波生态建设的春天。
很多年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宁波与其他城市一样,也走过粗放式的路子,也取得了巨大成功。宁波以占全省8%的陆域面积和12%的人口,创造了全省20%的GDP、20%的财政收入。
但那时经济总量小,资源消耗还可以承受,随着总量大了,再走这样的老路,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无法承载,快速增长难以为继。
宁波人敏锐地把握了这种变化。“现实环境变了,发展阶段逾越了,相应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也需转变。”市长毛光烈说,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企业也不再只是税缴得多就是贡献大,还要看对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的落实情况。
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观念失去了市场,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宁波逐步确立。
这种理念与环境经济学上著名的“波特假说”论断不谋而合。“波特假说”的核心思想是: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标准,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的赢利水平,相反却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它们的赢利水平,从而间接地促进社会进步。
2003年以来,全市各县(市)的城区都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厂;全市医疗废物、化工废物、电镀污泥、污水厂污泥、餐厨垃圾等都具备了安全处置条件;全市创建合格饮用水源92个,规范饮用水源9个,全市1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9%;全市累计治理废弃矿山159家,治理率达到了71.62%;全市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3个,省级生态乡镇42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83个,市级生态村420个。
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去年全市COD和SO2排放量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19个百分点和16.07个百分点,削减率均为全省第一。
通过建立国内首个全方位节能减排考核体系,加大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推广使用先进技术、设备,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积极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启动实施300家左右年综合能耗3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行动,全市节能降耗初显成效。去年,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同比下降4.05%,节能约116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8%。
近年,宁波城区绿地以每年100万平方米到350万平方米的速度增长。到去年年底,宁波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51%,绿地率33.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0平方米。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宁波经济也迎来了新的发展。
2003年以来,宁波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20%以上。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433.1亿元,增长14.8%,其中第三产业增长16.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23.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9.1亿元,分别增长29%和27.9%。去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5.5亿元,增长17.3%。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565亿美元,其中出口382.6亿美元,分别增长33.9%和33%。
党的十七大提出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更为宁波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6月25日,宁波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扩大会议。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要求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建设生态文明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和群众基础。这次会议同时确定了今年生态市建设工作重点,主要包括:
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落实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技术和“24.10”污染减排工程,单位GDP能耗要“确保持平、略有下降”,确保COD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8%。
全面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宁波市将推行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全市市级以上重点环保管理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并在部分县(市)区选择性开展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工作。
着力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今年宁波市将在所有新建、已建电厂全面实施脱硫工程,切实推进一批乡镇尤其是中心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开展城区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和建成区老住宅小区内的雨污分流工程建设。
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畜禽污染治理。组织开展全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工业污染源、畜禽养殖污染源排查和环保执法行动,全面依法关停保护区内直接排污口。
加大生态文明宣教和基层绿色创建力度。深入开展基层生态创建工作,继续加大生态县(区)、环境友好企业、“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乡镇(街道)和环保模范(绿色)单位等基层创建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ISO14000认证活动。
两大污染物削减率全省第一
宁波市扎实推进污染减排工作,去年全市COD(耗氧物质)净削减量为2841吨,SO2(二氧化硫)净削减量为3.44万吨,COD和SO2排放量与2006年相比分别下降了5.19个百分点和16.07个百分点,削减率均为全省第一。
在脱硫工程建设方面,2007年,全市新投产21套火电锅炉脱硫设施,北仑电厂投入约11.5亿元的5台机组脱硫工程全部投入运行;在污水集中处理厂建设方面,目前宁波市建有污水集中处理工程22座,其中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12座、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工程10座。2007年,全市新建和扩建污水处理厂(包括新增管网)11座,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6万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宁波市通过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减排,逐步关停小砖瓦、小化工、小造纸、小食品等“双高”企业,2007年关闭企业40余家;宁波市还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减排的金融、财税、贸易政策,出台了企业评色制度和污染企业黑名单制度等。
加强环境执法,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2007年以来,宁波市环保部门陆续开展了“绿剑”系列环境执法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红五月”环保专项行动和环境执法后督察专项执法行动,通过严格执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稳定达标排放率。与此同时,宁波市还广泛推行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目前全市已有39家企业完成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101家企业通过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
关注民生,是宁波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在饮用水水源保护上得到了集中体现。
近年来,宁波市始终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监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5、6月份,市环保局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2008年“绿剑3号”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行动,整个行动历时近两个月时间,通过集中整治,有效消除了威胁饮用水源安全的污染隐患。
与此同时,宁波市还通过建设一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极大地减轻了生活污染源对水源的污染;关闭取缔了一批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处罚并整改了一批对饮用水源造成隐患的企业;清理搬迁了一批对饮用水水质构成影响的畜禽养殖基地,其中东钱湖梅湖农场污水已纳入市政管网;奉化清理了5处小型畜禽养殖场,确保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
保护饮用水源着力改善民生
满城绿荫满街翠城市无处不飞花
“宁波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是一座建在花园中的城市”,这是每一位走进宁波的外地人发出的由衷赞叹。几年来,宁波市始终把园林绿化工作作为一项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民心工程来抓,城区绿地以每年100万至350万平方米的速度高速增长,将自然引入城市,用绿色装点宁波,构建了一个自然与文化相融的城市生态园林景观。
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绿地系统规划以水系为纽带,融山、水、城为一体,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形成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生态绿地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抓手,构筑了“二条生态带、三江绿化景观轴、四大风景林地、八个城市绿色中心、九条城市绿带”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绿地框架体系。
以“三江六岸、六塘河、一湖居中”为中心,形成了多层次园林绿地体系。几年来,宁波一直围绕发达的水系开展绿化建设,力图使城市增加灵气和动感。以三江六岸为绿化重点,先后建起了江东南路沿江绿带、灵桥路音乐广场、槐树路绿带、北郊路沿江绿带和三江口绿地。
2004年启动了“增绿、增色、增香”三增工程,全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档次,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绿量和物种。近年来,城区共有73条道路和10多个公园绿地得到了改造。至2007年年底,宁波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7.51%,绿地率33.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30平方米。
宁波市加大了特色公园建设的投入,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了特色公园建设工程,先后完成了杜鹃园、桂花园、茶花园建设。这些特色公园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物种。一个个精致的园林绿地恰似那活跃在人们生活协奏曲中的美妙音符,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扮靓着城市。
在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水体绿化建设中,先后完成了海曙、江东、江北三区主要路段围墙绿化81171米,种植蔷薇等攀缘植物454235株;完成了柳汀立交桥、中山路立交桥、联丰立交桥等桥梁立体绿化,共种植常青藤、花叶蔓等各种垂爬、攀爬植物62906株。部分公共建筑进行了垂直绿化试点种植,共完成了17座公厕的外墙绿化,墙面绿化面积达1130平方米。先后对北斗河、前塘河、中塘河、砚岳河、八里桥等内河进行了水体绿化,种植了聚草、黄菖蒲、再力花等水生植物4.5万多平方米。此外,中心城区建成区范围内还建成各种屋顶绿化8万平方米。
围绕争创最佳人居环境城市为目标,宁波分门别类对旧居住区逐步进行了改造。据统计,近3年中心城区共改造高塘花园、演武小区等90多个居住区,已有72%的社区成为绿化,美化、亮化的特色社区,86%的居住区成为园林式居住区,新建的居住区100%达到三星级园林式居住区标准,其中东海花园、华光城、怡嘉园等42个居住区达到了四星级居住区标准。
节能降耗可望“三级跳”
节能降耗就好比是跑马拉松,越往后越难,但宁波偏偏越跑越快。在2006年开门红之后,去年宁波再写新篇: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约为0.87吨标准煤,同比下降4.05%,节能约116万吨标准煤,其中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5.8%。
两年来,宁波市不断健全完善政策,加大对节能降耗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推广使用先进技术、设备,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从2006年开始,宁波市相继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意见》、《宁波市节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并在全省范围内首次编制《宁波产业能效》,发布《宁波能源白皮书》。
宁波市节能专项资金在整合原有每年1500万元节能和清洁生产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从去年起每年再安排2800万元资金。加上各级部门对节能工作的资金扶持,前年和去年两年,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支持节能降耗的专项资金总额超过3.2亿元。
产业提升是节能降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宁波市积极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全市共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09项,投资14.5亿元,实现节能量82.4万吨标准煤,关停一批小火电机组及粘土砖瓦窑企业162家。
宁波市全面启动实施了市重点用能单位“333”节能行动方案,着力抓好石油化工、造纸、钢铁等重点耗能行业、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316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的节能工作,并完善服务措施。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节能降耗更是如此。在前两年的基础上,今年主要侧重于制度的完善。在今年的全市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两区一岛”管委会13个政府管理部门,市经委、市建委等11个市级主要涉能部门,以及100多家重点用能企业和单位分别签订了2008年节能目标责任书,基本建立层层考核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体系。
宁波市政府修改完善《宁波市节能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暂行办法》,从2008年起,将节能减排责任正式纳入各级政府、涉能部门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考核体系,并根据考核结果分别给予相应奖惩。据了解,宁波市是国内首个同时对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实行节能“问责”的城市。
巨额的资金投入、全面的产业推进、完善的考核体系像三柄利剑直指节能降耗的症结。节能降耗三年整,降幅可望三级跳。
生态市建设
取得阶段性成果
2003年至2007年是宁波市生态市建设的启动期,从今年开始进入发展期。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生态市建设重点工程持续推进。以污水处理厂建设为重点的“碧水工程”取得了新进展,各县(市)的城区都已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厂;以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蓝天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北仑电厂5台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已于去年全部完成,每年可削减SO2(二氧化硫)排放量10万吨左右;以危险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洁净工程”相继投运,建成了北仑明耀热电污泥焚烧发电、化工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等项目,全市医疗废物、化工废物、电镀污泥、污水厂污泥、餐厨垃圾等都具备了安全处置条件。其中,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为100%,医疗废物处置率也达到了100%。
生态保护工程不断推进,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市共创建合格饮用水源92个,规范饮用水源9个,全市12个县级以上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99%,其中10个水源地达标率为100%;通过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疏浚整治河道3000多公里。姚江全线恢复三类水质,东钱湖从轻度富营养减轻为中营养,全市农村河网水质有了一定改善;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开展了40家规模化牧场排泄物污染治理,全市已关停拆迁畜禽养殖场(户)239家;“村收集、镇清运、县填埋(或焚烧)”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三级网络进一步巩固,目前宁波市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2%以上,各县(市)区及中心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80%以上,全市近2500个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
此外,全市累计治理废弃矿山159家,治理率达到了71.62%;“百千工程”投入资金11.36亿元,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整治村庄达233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8%;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51平方公里,“绿色通道”建设累计完成1035公里;累计完成绿色(有机)食品论证150个,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24.8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