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闲话
经济粗放政策不能粗放
原本是给房地产行业下的药,没想到制造业倒有了不良反应。从2003年以后,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过热现象,国家就开始以抽紧银根和地根的方式加以调控,但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地方政府及银行业的利益关系太过密切,房地产行业是屡次打压屡次反弹,愈战愈强,房地产行业的顽强加顽固终于在去年上演了一波“房价也疯狂”,招致中央出台更为严厉的货币紧缩手段,存款准备金率达到历史最高位。现在房地产行业是初出现疲态,可房地产惹祸殃及池鱼,制造业企业已经是命悬一线。
给房地产业吃药,制造业拉稀,说明我们的政策制定的精确性还有待提高。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是粗放型的,我国以每年消耗全世界31%的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40%的水泥,却只创造了占全世界4%的GDP。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低劳动成本,低环境成本约束等等是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要改变这种粗放型特征需要有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导向,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完成。而我们现在的决策往往以简单应对复杂,以单一应对综合。如对待资产性泡沫和货币流动性过剩,就是以从紧的货币政策应对。一般来讲这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却忽略了中国企业的特殊性。发达国家是企业自有资金占大头,并不十分依赖银行的贷款。但中国企业不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企业一出生就是缺乏自有资金的,从计划经济的统收统支,到依赖财政、依赖银行、到现在的依赖股市,企业一直缺少自有资金的形成机制。所以货币政策从紧这根绳一勒,不但房地产企业受罪,制造业企业更受罪,甚至可以说制造业企业比房地产企业更不经打。现在看来,不是大家争论的“是房地产企业先死还是银行先死”,而是制造业先死。而从中国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来看,恰恰是制造业企业最不该死。因为从经济全球化角度来看,“中国制造”是最有价值,也是最值得发展一个领域。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也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企业技改没有自有资金,当时企业流行语是“上项目是找死,不上项目是等死”。今天企业的流行语则是“生产是快死,不生产是等死”,其实意思都一样。过去是国有企业这么说,现在民营企业还是这么说。
当然,对政策的粗放性人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优胜劣汰,促使企业升级”。但问题是企业没有今天哪来的明天?更进一步讲,由于政策的粗放,笼统的“一刀切”其结果可能是“劣胜优汰”。低质企业来点歪门邪道也许能活过来,光明正大的企业倒可能先倒了。对政策的制定者来说,就是只见其杀招,不见其支招。说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但如何区别对待,怎么有保有压,却不见下文。
政策的粗放性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追求单一指标。说是压伤亡,就是封矿井,也不管煤炭供应是否能跟上。说要压事故,就是封路段,也不管运输受多大影响。钱多了,就是一个“紧”字,速度快了,就是一个“降”字。但不是所有行业都应该“钱紧”,所有企业都应该“降速”。中国很多行业和企业现在需要的是“松绑提速”。这就需要经济政策的精细化,这当然是要需要苦功夫,真功夫。但要改变中国粗放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没有精细化的经济政策肯定是不行的。要以精细对粗放,而不能以粗放对粗放。